当前位置:

脚底的温暖

来源:红网新宁站 作者:陈湘运 编辑:redcloud 2020-01-19 11:07:42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宁的传统布鞋。

    年关临近,往事依稀,唯有幼时年味和母亲的音容笑貌常闪现于脑际,其中最温馨的莫过于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一穿着母亲做的新鞋去拜年。

  从年中母亲开始做鞋子起就盼望着穿新鞋了,虽然新鞋年年有,但那双正月里开始穿的新鞋早就烂了,不是穿了底,就是脱了帮。新鞋比较紧,为了穿进去,哪怕手指头因扯鞋而夹得生疼也不会喊声痛,穿进去后哪怕再挤脚走起路来也是起跳跳的,跟脚、轻巧、干爽、软和、暖和,穿上新鞋脚底仿佛有一团火,一天到晚都不觉得冷,那种兴奋、满足、幸福,难以言状。刚穿上那几天我非常的爱惜,鞋底有一丁点泥巴也要刮掉。穿得久了难免弄湿,晚上睡了之后,母亲便把我的鞋放在火柜里烘着(冬天),要么放在柴灶的烟窻上烘着,早起的母亲第二天又早早地把烘干的鞋摆到了我床前,使我起床一穿上鞋便感到了一阵温暖。我有5兄弟,大哥十岁就出去求学了,不用年年给他做鞋,二哥、三哥、四哥都未成家的时候(成家后做鞋的任务就落到嫂子的头上了),母亲每年给我们四兄弟和父亲以及她自己做一双鞋是雷打不动的任务,尽管她白天要出集体工,早晨要老早起来割牛草、扯猪草,中午要洗衣服、收拾菜园,晚上要剁猪草、煮潲、喂猪、喂鸡喂鸭,还要煮三餐饭(尽管有大半年的时间中午是吃红薯),母亲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总忙过不停,为生计而忙,为温饱而忙,为整个家庭而忙,备尝千辛万苦,却还要千方百计挤时间为我们做鞋。

新宁的传统布鞋加了皮子的,更暖和。

  上世纪60、70年代的湘西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煮潲煮到半夜,我们家也不例外。一家人围着柴灶,一边添柴,一边烤火,一边拉家常,这个时候,母亲就会拿着鞋底,一针过去一针过来,双手分分合合,有节奏地挥动着,那架势犹如歌咏会打拍子的总指挥。麻索子拉过去、捹过来,也会有节奏地发出“索索索”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那声音伴随着柴灶里哔哔叭叭的柴禾轻微爆裂声,像是一首绵长的催眠曲,幼时的我就常在这催眠曲中趴在灶面前的板凳上睡着了。潲煮得差不多了,母亲就用鞋底把我拍醒,“还不朅洗澡睏眼闭”,睡得正香的我极不情愿地爬起来,有时嘴里还嘟哝着“冇爱洗得,睏朅咧”。下雪、下大雨的日子是母亲难得的专门做针线活的时间。窗外白雪皑皑,撮一盆好火放火柜里,我蹲在火柜的一头,要么看小说,要么看着母亲打鞋底、缝补丁,母亲如果是拆旧衣服或补丁,会要我拉着其中的一边,她用左手拉着另一边,然后右手拿剪刀沿着线缝一溜剪下去,那沙沙沙的声音,非常悦耳。劳累一生的母亲已远去天国,陪着母亲做鞋的那份温馨、那份守候已成追忆,虽历历在目,又如在梦中。

  做布鞋费力费时,还是个技术活,俗话说“男人看柴,女人看鞋”, 意思是农村里看一个男子汉会不会做事、手面功夫怎么样,看他砍的柴就晓得了;看一个女人家是否能干、手面功夫怎么样,看她做的鞋就晓得了。新宁在近代及其以前,女红就体现在纺纱织布、裁剪缝制衣服、制作鞋子上。自从出现缝纫机之后,裁剪缝制衣服基本上由专业师傅负责了,女红就体现在做鞋子、纳垫底上。20世纪60年代出现毛线后,女红体现在做鞋子、纳垫底、织毛衣上。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把女性从繁琐的手工制作中解放出来,但可惜的是,一些传统技艺也随之消失,就如做传统布鞋,新宁当代的年轻女性基本不会做,年纪大一些的晓得做的也不会去做,也没有积极传承这一技艺。

制作布鞋的皮刀,用于切鞋底的边边。

  传统布鞋的工艺和材料到底怎样?

  曾记得,每当春夏之际,母亲就会把刚剥下来的新鲜棕片一皮一皮晒干,再把棕把把削去,将棕须棕边剪掉,再把用粘米制成的浆粑捣碎(也可以用面粉),加水熬成糊状,然后用浆糊先在门板或木壁上贴一层布(烂布拼成的),布上再刷上浆糊贴两层棕片,最外面贴一层布或报纸,这个过程就叫做糊棕壳子。糊棕壳子和抹帮子一般同时进行,二者的制做原理也一样,只是抹帮子不用棕,纯粹用烂布,用浆糊糊两层。阴干数月之后,母亲便将棕壳子和帮子揭下,放在箱子底下压着,做鞋时再拿出来。无论是棕壳子还是帮子,糊上浆糊阴干之后较硬,便于剪成各种形状。

  做布鞋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环节就是剪鞋样。所谓鞋样,就是制作鞋底和鞋面的模板。在以前的农村,会剪鞋样的女人会很受当地妇女们的尊敬,会拥有那么三五个粉丝,女人们会时不时地去央求剪几个鞋样,女人们也会相互交流鞋样,鞋样收藏得多了就把它夹在书本中,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本《毛泽东选集》,毛主席的书便成了妇女们的鞋样宝典,母亲的那本宝典还用麻索子捆着,夹的鞋样太多了。母亲的鞋样多是请她的好友、我称呼为满娘的人给剪的。下一个步骤便是制作代底了,就是把鞋样覆在棕壳子上,剪出和鞋样一模一样的模板,然后在模板的任意一面糊一点浆糊,贴一块完整的白布,白布比模板略大一点,剩余的部分覆过去,便把整个模板包裹起来。代底做好后便是贴鞋底了,就是在代底上一层一层贴上小片烂布,贴的时候只在边缘部分揩一点浆糊,每贴好一层就沿边缘将多余的烂布剪去,达到一定厚度就贴一整块的白布,以便盖住整个鞋底,至此,贴鞋底的环节便告结束。小时候看母亲贴鞋底觉得很有趣,总是那么不紧不慢,不厌其烦,贴好之后母亲也把鞋底压在箱子底下,使其不变形且更平整。

  贴好鞋底之后便是打鞋底了,这是整个做鞋过程中最费时费力的环节。所谓打鞋底就是用针和钻子把麻索子从鞋底的这边穿到那边,又从那边穿到这边,让麻索子紧紧地把鞋底缠成一块。打鞋底很有讲究,先是沿鞋底边边打一圈,以固定鞋底,使之不变形,接下来便在那圈圈内一行一行打。针眼要均匀地有规律地排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会成一条线。每一针每一线的松紧度要一致,那样鞋底才平整。打鞋底除了麻索子和针之外还有几样辅助工具,分别是黄蜡、钻子、夹子、抵手。黄蜡是蜂房熬制而成的,黄黄的颜色,像猪油一样细密光滑,小时候不知其为何物,总想咬一口,又怕母亲骂,也不晓得是否呷得。黄蜡的作用在于时不时地把麻索子在上面勒一勒,使之更滑窜,更好拉,更省力。夹子的作用是针钻过去一点点之后,手指捏着针但就是捹不过去,得用夹子夹住,才能捹过鞋底。抵手,故名思义就是用来抵手的工具,其实是用手抵针的工具,用手直接把针抵过鞋底肯定很痛,戴上抵手就不会痛。抵手用金属制成,有铜的,有锑的,形状和戒指一模一样,一般戴在右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上。抵手的使用也有诀窍,不会用的不是弄伤手就是弄断针。自从我记事起,母亲手指上的抵手就没有脱下过,直到七十多岁,她的孙女给她买了真正的戒指、她也做不了针线活时才取下来。

野猪毛(齐甲上的)

  鞋底打好之后就是做鞋面子了,制作的时候把鞋样覆在帮子上,依照鞋样剪一个一模一样的模板下来,再在剪下的模板上用浆糊粘上面子布和里子布,里面放一点棉花的叫絮鞋,没放棉花的叫产鞋。然后用一块小布条沿鞋口把面子布、帮子、里子布缝在一起,这个步骤新宁俗称“圆(读第四声)鞋口”。圆好鞋口之后接下来便是做掩底了,所谓掩底就是掩藏在鞋底里面的那一部分,其做法是:先在鞋底上面铺一层棉花,再用一整块白布覆盖其上,再用针线沿代底边边将其和代底缝在一起,起固定作用。掩底做好之后就是上鞋了,所谓上鞋就是用麻索子把鞋面和鞋底牢牢地缝在一起。上鞋的第一步,把鞋面和鞋底对好,再在鞋跟、鞋尖处各钉上一针,用麻索子固定好,使整个鞋面上好之后不走样。然后从鞋跟处开始上,从右边到左边。上鞋不用针,除了麻索子和钻子外有个重要的辅助工具一一野猪毛。野猪毛必须是猪脖子上的最长的毛(俗称齐甲上的毛),还必须是毛尖开叉的。上鞋前把野猪毛毛尖捻开分成四辫,把麻索子的一头也捻开,然后把开叉的猪毛和捻开的麻索子搓揉连接在一起。野猪毛的另一头比较尖硬,也滑溜,用野猪毛牵引麻索子很容易穿过鞋底,省力省工。小时候见母亲上鞋时双手各拉一根索子由里向外往左右反复拉,最后双手用力勒一下,觉得很奇怪,难道鞋里面有个轮子不成?直到最近请教会做鞋的亲戚才弄清原委:用野猪毛牵引着麻索子从鞋底沿着钻子钻的小孔穿过鞋底之后,又沿着原来的小孔把索子往回拉,往回拉的索子自然形成了一个圈,把索子的另一头穿在圈里边,再继续把索子往回拉,两条索子就交叉成结,结头就隐藏在鞋底钻子钻的小孔里。双手对拉无疑使索子绊得更紧,鞋底和鞋面勾连得更紧。还有个环节我也是最近才弄明白,上鞋子是把鞋面缝在代底上,而不是整个鞋底上。

  鞋子上好之后就要团鞋,所谓团鞋就是沿着鞋底的边边整个地把鞋底再扎上一圈麻索子。因为上鞋是把鞋面子绊在代底上,团鞋则把代底和整个鞋底又扎上一圈,整个鞋子就更牢靠、结实了。团鞋的操作办法和上鞋完全一样。 最后一道工序便是切鞋,是指把鞋底的边边用刀切整齐,所用之刀叫皮刀,形状就像L,刀口宽度不超过2公分,把把是小圆木。鞋子边边切好后,还要在鞋底四周涂抹一层浆糊,鞋子会更出样,更结实。

制作布鞋用的钻子。

  一双鞋做得漂亮与否,出样与否,跟最后几道工序密切相关,俗话说,“男子汉的畲边,女人家的鞋边”。土畲的边边如何挖?如何整理?鞋子的边边如何做?如何稍边?显现的是功夫,考验的是技术和经验。

  从小到大,我穿过的鞋有草草鞋、皮草鞋、布鞋、套鞋、靴子、解放鞋、凉鞋、拖板、运动鞋、登山鞋、皮鞋等,最不耐磨的是草草鞋,没几天就烂了;最不喜欢穿的是皮草鞋,下雨天脚在鞋里犹如撑船,一不小心滑一脚草鞋便梭到了小腿上;最耐磨的是登山鞋,再怎么尖的竹签柴蔸都刺不穿它;但最跟脚、最轻巧、最不会回潮、最暖和的是传统布鞋,尤其是母亲做的土布鞋,它不仅温暖了我的脚底,让我练出一副好脚板,让我始终和地气相接,它还将温暖我一生。

来源:红网新宁站

作者:陈湘运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ww.langshan.gov.cn/content/2020/01/19/105718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