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树立着一杆彪炳千古的德孝大旗,这里是万宗景仰的祭祖朝圣之地,这里是历代名人骚客登临、讴歌,留下不朽诗篇的文教圣地,这里流传着众多富有神奇色彩的传奇,每一折都是挽歌一曲,这里凝天地之灵气,聚万物之禅意,是江南最大的洞天福地,这里是潇湘源头之一,山川秀丽,风光旖旎,有高峡平湖,潇水涵青,灌溪仙境,画廊十里……它有一个悠远厚重的名字叫苍梧山,它有一个魅力四射的名字叫九嶷山。
九嶷山又叫苍梧山,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纵横2000余里,南接罗浮山,北连衡岳。《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云:“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峰,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嶷山。”宋代以前只有九峰之说,而无九峰之名,宋《太平御览.郡国志》第一次出现九峰的名字,与现在所说九峰名字完全相同,但概念并不相同。即:舜源峰、娥皇峰、女英峰、石城峰、箫韶峰、桂林峰、杞林峰、楼溪峰、朱丹峰,其中舜源峰最高。宁远县南北长104.7公里,东西宽52.2公里,九嶷山上的舜源峰,海拔只有638米,故九嶷山应有广义和狭义范围的区别。广义的九嶷山应包括东安、新宁的舜皇山,三国以前属零陵郡,今属广西的全州、兴安、灌阳、阳朔、灵川等县市和广东连州的相关山脉。狭义上的九嶷山就是今永州市宁远县的九嶷山,其实是古时的女英峰,因舜帝葬于此处,历朝历代在此祭祖朝圣,人文底蕴厚实,成为九嶷山的灵魂所在,广义的九嶷山逐渐被人们淡忘,只知道宁远县的九嶷山了。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追寻圣迹仙踪来到九嶷山,带着挥之不去的思念,我们湖南省物资学校财会三班34名同学毕业37年后相聚在九嶷山。谭峻岭同学从大洋彼岸漂洋过海而来、杨玉芹同学从湘西大山深处乘汽车而来、周英彪同学从广西百色的矿山而来、董湘滨同学从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而来……34颗颤动的心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这份亲情虽然没有兄弟姐妹的那种血缘关系,但有一颗彼此欣赏,懂你的心;这份亲情虽然没有江湖儿女的快意情仇,但它是尚未涉及红尘的青春期结下的最纯洁的友谊,最值得珍惜;这份亲情虽然没有战友情的生死相依,但它会珍藏在内心的深处,不离不弃,牵挂一生;这份亲情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像一壶陈年老酒,愈久弥香。5月10日晚上8点钟,老同学们聚集一堂,自然是格外亲热,眼中流露出依旧是初相识的兴奋和惊喜,握手、拥抱间有说不尽的话语,推杯换盏间有聊不完的话题,温馨如昨的点点滴滴,勾起我们对那段美好往日的共同回忆,暗香浮动的心事,又被同学们从斑驳的记忆里翻起,气氛热情洋溢。如花美眷抵不住似水流年,宋玉潘安经不了岁月沧桑,爷爷奶奶级的老同学相聚在一起,绝对不是为了重续三生石上的那段旧梦前缘,而是为我们39年前在梅园结下的今生今世的缘,为经历近40载沧桑不变的心,以友谊为色调浓墨重彩一幅温馨浪漫的画,以思念为主线倾情谱写一曲高山流水的歌。为办好这次聚会,让同学们留下美好的记忆,文仕秋、肖新建、董湘滨、岳少云、谭理、廖继发、刘小厅等同学去年就来到永州与东道主蒋易郓、李高贵、吴又专踩点,选择聚会的地点,拟定了初步方案。今年初,文仕秋、肖新建、蒋易郓三人牵头,永州的三名同学通过实地勘察、联系、对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制订了具体的聚会方案,两天的聚会参观了3个景点,行程数百公里,鞍前马后热情服务,这分深情厚意,让同学们十分感动。
5月11日,同学们首先拜谒舜帝陵。初夏的九嶷山仿佛仍留在春深处,空山新雨后,景色尤为佳。天似湛蓝幕,云如雪莲花。鹤骨三分石,轩昂气宇华。锥山皆灵秀,相思向舜斜,翠竹泪斑斑,枫松声戛戛。舜帝陵坐落在群山拱卫的舜源峰下的翠绿丛中,坐南朝北,红墙黄瓦,庄严肃穆,规摸宏大。舜帝陵为以辇道为中轴线,两厢对称的仿清式建筑,两重院落,五进皇家风格,由祭祀殿、午门、拜殿、正殿、寝殿组成,前有神道,后靠陵山。自北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神道口的麻石牌坊,正面额题“舜帝陵”三个大字,四根石柱上阴刻两幅对联,内联云:“桥山翠柏植轩圣,九疑苍松祠舜皇”外联为:“千古江山留胜迹,万代黎民仰南巡”。神道长200米,两旁并立石人、石兽,神道尽头建三座石桥,横跨九嶷河。过河是祭祀殿前半月形、面积为15500平方米的麻石广场。站在广场上,环视四周,门墙呈丹色,枫松吐烟岚,环插黄龙旗神道尽穿花,同学们在殿前合影留念。
从侧门进入陵内,辇道两边各有一口长方形的水池,池水清澈见底。往内走80来步就是午门,门有三孔,厚长九米,门内左右有钟楼,东西设厢房。游人可自由出入钟楼,随意撞响古钟,钟声深沉、浑厚、宏亮、绵长,仿佛穿越上古而来,让人震憾。过午门迎面是拜殿,门联云:“至孝千秋一德,笃亲万里同风”系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题。殿内陈列九嶷山地形模型和一套仿古编钟,三面墙上挂满介绍舜帝生平和伟绩的作品。拜殿之后是正殿,正殿正中上方有一红布横幅:“虔诚祭拜舜帝,洪福润泽后人”,同学们在此列队,听殿内工作人员宣读完祭文后,向舜帝鞠躬祭拜,焚烧香烛纸钱。殿前右手边有“抚瑶颂”石碑一块,高约3米,为明万历四年(1570年)所立,其中,碑中瑶字的“王”字旁都写成“犭”字旁,折射出封建皇朝的专制。殿前边上有600多年的古柏一棵,经数百年风雨仍苍翠满枝,枝头挂满祈福绸带。正殿内有舜帝铜像一尊,正襟危坐,右手挥剑,气宇轩昂,背面有“二妃图”左右书屈原《湘君》诗。出了正殿,拾级而上就到了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正中有“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是汉代零陵郡守徐俭所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三年一大祭,一年一小祭的规矩,沿用至今。寝殿下方左右为碑廊,陈列祭碑,现保存有从清至民国的祭碑32方,其中,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楷书御祭文碑,被视为稀世珍宝。这些碑文及陵内保存的匾额、诗、词、图画等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见证了后人对人文始祖舜帝的崇敬之心。
下午同学们携手同行,参观紫霞岩。紫霞岩位于舜帝陵之南1公里的山腰上,系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溶洞。洞口紫色的斜壁高达数丈,似苍穹般笼罩,每当朝阳斜照时紫气蒸腾,远望如霞,故岩名紫霞岩。又因4000多年前舜帝(名重华)南巡时曾在此游览及传说舜帝在此斩杀孽龙,又名重华岩。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楚游日记》中把紫霞岩列为“楚南十二名洞之首”。远望群峦起伏,古木修森,草木蓊郁,难以置信此小山中别有洞天。近观半山下沉,危岩斜壁,豁吐紫烟,仿若崆峒仙山。岩分内外两段,洞呈阴阳双重。外岩实为壑谷,宽敞明亮,岩口轩昂,气势磅礴。斜岩紫硷层悬,厚近几公分,排列有序,重重叠叠,直至崖顶,岩外芳草萋萋,岩内甘露斜飞,坐在岩底仰月送日,禅意绵绵。内岩入口处在外岩左手尽头,上悬断层巨石,洞门狭窄,循价盘下,底部地势平坦,空间十分庞大,可容纳数千人。复前行,初闻流水潺潺,仿若天籁之音,至水流处,溪水淙淙,有莲花般的钟乳石立于水中,此为第一景“水打莲花”,色深处浅黄,色淡处乳白,风化严重,遥想400年前徐霞客到此,看见的应是冰肌玉骨,难怪一代游侠肯在此逗留四晚。莲花旁边道分左右两行,下有一坪可坐百人,游客首先在此欣赏水幕电影巜舜帝擒孽龙》,演绎舜帝传奇,故事情节、灯光艺术、音质效果兼有远古的神韵和现代的灵动,引人入胜。观赏后从右道入內,道随水路而行,由左道而出,洞长1500多米,“猴子把洞”“九曲黄河”“无为洞”“读书堂”“仙人田”八音石”依次呈现。石幔、石帘、石柱、气势恢宏,钟乳石千姿万态,栩栩如生,石笋、石花,如雕虫篆画,灿烂呈奇。最喜“九曲黄河”:一溪九曲,流经全洞,洞内各种精雕细琢、美不胜收的作品都拜水这个看似柔弱的精灵所赐,人们不知它灵生何处,魂归何方?但能感觉它在叮咚声里流韵,在幽深处低吟浅唱。偶见唐宋以来文人骚客题刻题墨,如饮甘露、如品陈酝,沁人心肺,令人回味无穷。
5月12日清晨离开宁远,乘车去双牌县的阳明山,车行至15公里处停住,登上观景台眺望灌溪仙境,一种由基座相连的石灰岩峰柱构成的独特景观呈一字排列惊现眼帘,但见对面群山逶迤,连绵起伏,山形如锥,轮廓分明,似绿浪,似泥丸,群峰南倾,朝向九嶷。中间是广袤无垠的田园,水汪汪的稻田仿若棋盘,一泓碧水从翠绿深处蜿蜒而来,从中贯穿田堂消失于天际,山水相映,融为一体,构成一轴极为秀美、壮观的十里画廊,宛若人间仙境,游人无不陶醉,徐霞客言:“游九疑而不经此,几失其真形矣!”。同学们以十里画廊为屏,摄影留念,希望记住每一个奇丽的瞬间。
大巴车北行1个小时到达双牌县,折向东北,直奔阳明山。据《永州府志》解释“朝阳甫出而山已明者,阳明山也”,意思就是说,此处是太阳最早照亮的山。阳明山实为九嶷山之石城峰,主峰海拔1642米,在宁远九嶷山正北,从舜源峰远望,巍峨磅礴,气势浑宏,像一座石城阻挡寒风南下,护卫舜帝陵。出双牌县城即入大山,但见崇山峻岭绵延不绝,千峰轩邈,万山争雄,深沟险壑,纵横交错,林海莽莽,云海缥缈。汽车行驶在葱茏八百旋的山腰上,仿若一行飞鸟斜飞在翠微之间,直至白云深处。汽车驶出林涛竹海,尽头便是深山古刹“万寿寺”。
“万寿寺”坐落在海拔1357米的花岗岩坡地上,远望似一片红霞,近观富丽堂皇,特别显眼,东西两侧山势逶迤环抱,属风水学称之为“二龙戏珠”的宝地。寺院坐北朝南,三纵六横,寺前层峦叠翠,古木参天。寺后有一古井,久而不溢,久旱不断,有强身健体之效,被誉为“阳明圣水”。它“始建于宋,重修于明”,原名为“阳明山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郑秀峰禅师在此寺坐化成佛,其身不朽,被皇帝封为“七世佛祖”,藩南渭王上山拜祭,亲赐“名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楹联,成为寺联,从此阳明山寺更名为“万寿寺”,数百年来,香火旺顺,香客络绎不绝。这里有许多有关“七世佛祖”的传说,柳宗元、欧阳修、徐霞客等历史名人在此留下了无数墨宝和揽胜足迹。1934年8月23日,红军长征时,任弼时、肖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8000多人曾在此路过,“万寿寺”附近建有红军纪念亭。相传蒋介石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曾上山拜佛,经仙光大师指点“胜不离川,败不离湾”,蒋介石逃往台湾后,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留下了一段难解的阳明山情结。
人间四月芳菲尽,阳明杜鹃正盛开,阳明山有“中国最大野生杜鹃群落”之称,面积达十万余余亩,红、紫、白、黄、粉、杂、浆颜色各异,或热烈、或浪漫、或清丽、或含蓄、或妩媚、或婉约,百媚千娇,品种达28种,由于山高地阔,花开时节从山脚至山顶次第而上,“五-一”前后几天为盛,远望山似绿色绒毯,花如锦绣图画,异彩纷呈。万寿寺西北的坡地上的植物以灌木为主,分布着万余亩野生杜鹃树,生长茂密、树高齐整,以映山红、云锦杜鹃为主,色彩艳丽,被誉为“天下第一杜鹃红”。每年盛开时都会形成红胜火、艳赛霞、花如海、人如潮的杜鹃花海奇观。我们虽然错过了盛期,但花的神韵仍在,犹如我等青丝染白发的老同学,风骨气韵尚存,穿行花海,感慨顿生:花开几日年年有,人有青春不再来,人生短短几十年,珍情当下、珍惜亲情、珍惜友谊尤为重要。
相见时难别亦难,梅园一别数十年。两天的聚会虽然很短,但共同回忆起那段芬芳的岁月,香气溢满心间。相聚九嶷山,只为看你一眼,让心中的湖水安澜。相聚九嶷山,每一个美妙、梦幻般的瞬间,都会成为你我一世同学情缘中值得留恋的片断。让我们共寄一份心愿:记住梅园,友谊只增不减,感情只深不浅。
来源:红网新宁站
作者:刘小厅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新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langshan.gov.cn/content/2019/05/24/10573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