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宁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四】“农”墨重彩绘就振兴画卷

来源:新宁新闻网 作者:朱竹君 编辑:张宇昕 2024-08-01 11:22:02
—分享—

从呼北高速新宁互通驶出,见沃野平畴,阡陌纵横,民居错落有致,一幅生机勃勃的新时代“和美乡村图”铺展开来,巨变正在夫夷江畔、崀山脚下悄然发生。

因地制宜,以“特”破局

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一颗脐橙成就一条产业链,一串串金银花连成一条致富路。

今年60岁的陈锡祥,从事脐橙产业40余年。他在新宁县创办的脐橙产销高新技术企业崀山果业,被评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靠着脐橙产业和崀山优质旅游资源,我们探索出了‘农业+基地+旅游+互联网’的模式,有信心让“崀山脐橙”成为享誉全国的特色水果品牌。”陈锡祥说。

崀山果业成立已有20周年,有着标准化种植基地、保鲜储藏、采后处理、冷链和贸易等多个经济实体和丰富的脐橙种植技术,该公司注重产品品质,采用科学管理,严格控制生产环节,确保每一颗脐橙都新鲜可口。2023年,崀山果业的脐橙顺利打入东南亚市场,年出口3000吨以上。

日前,正值高寒山区金银花采摘的季节,在新宁县黄金瑶族乡圳水村金银花种植基地,一串串金银花迎风摇曳,淡淡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村民们身着瑶族服饰,来回地穿梭在金银花海中采摘新鲜花束,然后送往村里的烘干机房,最后再将干花分级挑选售出。

据金银花基地负责人鄢忠辉介绍,目前金银花干花价格每公斤45元,一亩地有8000多元的纯收益。

鄢忠辉种植金银花已有多年,通过规模种植金银花,他不仅在老家建了新房,在县城还购置了商品房。谈起种植金银花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鄢忠辉笑得合不拢嘴。在圳水村,像他一样的村民还有很多。通过规模种植,目前全乡种有金银花等中药材3600余亩,年产值约4200万元。

“只要产业路子对头,群众致富就不发愁,关键要找到致富的‘金钥匙’。”黄金瑶族乡党委负责人许斌介绍道。

科技先行,以“智”制胜。

2024年,新宁县安山乡车头村烟稻轮作生产示范片安装了微型环境监测站、高清摄像头、虫情智能监测器、杀虫灯等设备,实现了对烤烟及水稻长势的实时监控,同时可及时了解病虫害情况,掌握防治主动权。

智能化设备实现了田间管控数字化,机械化设备则改变了全靠手工锄头的生产模式。如今,履带式翻耕起垄一体机、自走式开沟培土机、水肥一体机、打穴施肥一体机、植保无人机等机械设备几乎贯穿了烟叶种植过程中的翻耕起垄、移栽、培土、大田追肥、病虫害防治等重点环节。

“我一有空就会到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透过数字大屏查看‘家底’。现在比以前轻松多了,育苗也不用我们自己整,农机也多了起来,不仅可以减工减本,下地的次数都少了很多。”种植大户李小红说。

据了解,2024年该村种植烤烟1300亩,产烟2000担,收入比2023年增加60万余元,晚稻预计产量达100万余斤,收入预计比2023年增加10万余元。

7月30日,记者在崀山镇窑市村花香稻田看到,2000亩成片中稻已经成熟,金灿灿的稻谷映着阳光熠熠生辉,这是该片区通过基本农田改造后的第一茬水稻,收获在即,丰收在望。

远山如黛,阡陌田垄,稻香沁鼻,正是摄影出片的好地方。许多来崀山旅游的游客也到该农旅示范基地骑行、散步、拍照。一袭白裙,三五好友,夕阳晚风下,正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好时光。

花香稻田的水稻种植全过程诠释了农机现代化的运用。从育秧到水田翻耕、插秧、防病虫的无人植保、收割等全过程科技化,不仅减轻了农民种粮劳动强度,智力农业更增产增收,预计,该片区比2023年亩产增收100多元。

据了解,新宁县围绕打造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大大优化了全县农机装备结构。全县在运行的拖拉机659辆、收割机441台、插秧机105台、无人植保飞机265台、田地耕作机12468台,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68.5%,有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聚零为整,以“强”探路

走进新宁县巡田乡西江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稻米加工车间,只见工人们熟练地将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从机器的出料口搬出打包。在油料加工车间,亮澄澄、香喷喷的花生油、菜籽油缓缓从压榨设备的出油口流出,自动灌装封桶。

在公司的直播间,本土培育的美女主播正在镜头前激情地介绍着公司出产的粮油产品。成品仓里,工人们正忙着将加工好的大米、菜籽油搬运至物流货车上,发往各地客户。

“我们通过采取‘聚零为整’的办法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并形成了种、产、购、销产业闭环,致力以新质生产力全面激活村集体经济。”巡田乡党委负责人陈文军说。

目前,该公司具有日产大米30000斤、油料2000斤、茶油1000斤的加工能力,产品远销上海、深圳等地,年产值超100万元。而该乡西江、巡江、龙宫等七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每年可获得投入总金额10%的收益。

7月下旬以来,最是新宁县一渡水镇潘家村群众最忙碌的时候,每天早早起床,趁着天气凉快,挽着竹篮,背上竹筐,带上勾镰,前往槐米林采摘槐米。当前正是槐米成熟季,潘家村漫山遍野的金槐颗粒饱满、挂满枝头,种植户们抢抓有利天气,对槐米进行采摘晾晒。

潘家村地处喀斯特地貌山区,地少岩石多,水资源缺乏,农业立地条件差。该村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思路,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原来的零星种植户,成立了新宁县潘家村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种植槐米1500多亩,形成了集槐米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2023年潘家村槐米年产值就达3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今年在合作社的科学管理下,加之气候适合,广大槐农预计2024年槐米收入将进一步增加。

潘家村集体经济槐米的成功样板,以“强”探路,有效辐射带动了周边源水等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该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达3个。

田畴织锦绣,沃野奏欢歌。特色农业是一根“金扁担”,一头连着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账本”。新宁县将蘸好稳农、惠农、强农之墨,以汗水为纸,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让新宁“土特产”叫得响、卖得俏、种得好的同时,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饭碗”,打造新时代下的“富春山居图”。

来源:新宁新闻网

作者:朱竹君

编辑:张宇昕

本文链接:http://www.langshan.gov.cn/content/646842/65/1419738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