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村位于新宁县一渡水镇西南面,四面环坡,呈“人”字窝棚状,山区坡陡地形,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离一渡水镇25公里,距离新宁县城90公里,东临近永州市东安县,距离东安县县城23公里,西接靖位乡。全村辖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500亩,耕地面积1050亩(其中水田725亩,旱土面积325亩)。由于地形客观因素,导致全村大部分院落缺水,村民主要种植旱土经济作物,基中药材槐米种植面积1100余亩,魔芋种植面积30余亩,玉米种植面积1000余亩,红薯种植面积200余亩。
全村246户,总人口897人,其中,脱贫人口51户 177人(已消除风险监测1户1人),监测1户1人(2022年9月新纳入),今年脱贫人口中外出劳动力75人。全村低保15户21人,一级、二级残疾人17人,特困供养人员4人,党员共有34名(基中流动党员8名,女性5人,35岁以下4人,60岁以上18人),改厕81户,潘家村现有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村党支部班子成员3人,2016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潘家村于2019年10月整村脱贫销号。
扎根村里“驻”,当好村里“主人翁”。2023年5月新宁县产业开发区驻潘家村以来,工作队严格按照《邵阳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邵组发〔2021〕3号文件)、《新宁县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管理办法》(新组发〔2022〕4号文件,落实吃住在村、工作在村、服务在村,并喂养鸡、狗等,也在工作间隙同群众一样到田间地头耕耘,种上了萝卜、辣椒、白菜、油麦菜、红薯等农作物,切切实实以“村”为家。落实“三走遍四抓实”工作,挨家挨户走访登记,了解他们的具体生活情况,向村民解读最新政策、帮助身体不便的群众去医院,尽自己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把群众当“亲人”,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姓事。与村“两委”分片包干形成4个小组,精准全面开展监测和帮扶工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扎根村里“驻”,当好党建“指导员”。基层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基层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因此,驻村伊始工作队就把党建作为总抓手,把党建作为做好驻村工作的“金钥匙”。将党建工作和重点工作统一筹划、同步推进,协助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村群众代表“三长制”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并确定了以“支部引领、党员先行、能人发力、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党员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打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努力让群众成为建设的主角。针对潘家村党员老龄化、党组织缺乏新鲜血液的问题,建立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库和储备干部培育库,坚持把优秀青年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乡贤人才等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为基层党组织储备“新鲜血液”。今年补选了党员陈兴发为党支部委员,新纳入了唐志杰为预备党员。为提升潘家村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利用“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与新宁产业开发区党总支部开展结对帮扶,支部共建活动,充分利用双方党建资源,交流工作经验,以共建促发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断提振了村干部的精气神,也筑牢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扎根村里“驻”,当好产业“助村工”。乡村要振兴,关键看产业。因此,新宁县产业开发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紧紧抓住“一村一品”产业,大力发展槐米产业、红薯种植,确立了以农产品红薯淀粉加工、红薯粉条深加工、槐米茶特色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总体思路。
在打造特色产业药材槐米种植上,全体工作队成员、村支两委人员、党员、村民下大力、使长劲,充分运用农户的土地资源进行流转,2023年集体经济继续流转土地67.43亩,持续推动潘家村产业的发展,积极打造“槐米之村”核心产地商标品牌。通过对接“832平台”、湖南省乡村振兴馆电子卖场等各种网络扶贫平台,积极宣传营销绿色农产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逐渐站稳脚跟,也为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8月份申请了潘家村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人数6名。2022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22.1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36.71万元(其中药材槐米、槐枝收入17.6万元,牛、红薯粉、槐米茶等其他农产品收入19.11万元),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带动了村民种植业的发展,同时每年槐米除草、施肥、剪枝、采栽等为在家老人、妇女等剩余劳动力提供就近务工机会,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
扎根村里“驻”,当好环境“清洁工”。乡村要振兴,环境需先行,因此,工作队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不断推动党建与人居环境整治深度融合,整体规划、重点突破,扎实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空心房”整治等工作,助力乡容村貌出新彩、焕新颜。首先,健全村级人居环境管理机制,并与李桂华、唐己春2名保洁员签订聘用协议、合同,确保环境整治分片包组,卫生治理责任到人。对村内主次干道、周边、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全面清理,高标准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其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充分利用宣传栏、村村响、村内微信群及“幸福敲门、安全到家”活动进行宣传,及时将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理念宣传到户、落实到位,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深入挖掘环境整治中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最后,每月开展一次环境整治观摩评比,检验工作成果,并以此为契机,引导村内各组积极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提升工作标准。
驻村期间通过召开民情恳谈会、走村入户等方式,群众一致反映村、组无垃圾桶,村民丢垃圾极不方便。经过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的努力,在乡党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23年8月在村组道路上修建了4个垃圾亭,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它方便了群众,也美化了环境,更解决了垃圾堆放问题。推动了乡村振兴,让农村发展的“成色”更足。
来源:新宁新闻网
作者:通讯员 罗友、唐德鸿、许名哲
编辑:张宇昕
本文为新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langshan.gov.cn/content/646756/52/13365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