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年磨一剑 旧貌换新颜——麻林瑶族乡近五年脱贫攻坚记

来源:红网新宁站 作者:钟尹新 徐向军 李凯 龙墙 编辑:redcloud 2020-05-14 20:12:12
—分享—

  本网讯(钟尹新 徐向军 李凯 龙墙)在新宁县,有一个少数民族乡——麻林瑶族乡,这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是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五年以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不断转变作风、攻坚克难、勇于创新,为把麻林瑶族乡建设成为“正态、正气、平安、富裕”新麻林而不断奋斗。五年前,麻林瑶族乡用电矛盾突出,推行多年的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停滞不前,干群关系紧张;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差;经济产业发展相对单一,群众生活较为贫困。五年后,全乡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群众用上了安全放心电;农村危房改造顺利推进,老百姓住上了安全的房屋;产业发展持续增强,多点开花,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牌,老百姓收入显著增加。

  一、农网改造全面完成,群众用上了放心电

  富不富,要看水电路。在农网改造前,该乡的用电质量非常差,所用的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线路和木电杆,每年停电次数高达150次以上,用电安全事故频发。如何提高用电质量是扶贫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为尽快消除发展瓶颈,提升用电质量,促进产业发展,麻林乡党委政府一直致力于农网改造。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原因,群众对电改政策不满意、不理解,导致电改工作矛盾丛生,干群关系十分紧张,电改成为影响麻林瑶族乡稳定团结的重要因素。

  麻林瑶族乡农村电网改造自2012年开始启动,由于群众对优惠政策不满意等原因,七次启动均未成功,并且多次围攻乡政府,发生群众体性事件,引起了邵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2016年5月份麻林瑶族乡党委换届以来,新一届班子高度重视电改工作,抽调了精干力量成立了新的电改工作领导班子,一方面组织乡、村干部到本县水庙镇、武冈市和隆回县等地学习取经,进一步统一乡村干部思想;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做群众解释工作,查阅原始档案资料,走访老退休干部,统一全乡干群思想,争取更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对维电人员采取责任包干的形式,多次上门做工作;同时,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向县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专题汇报,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

  2016年10月,该乡再次启动电改工作,乡党委政府多措并举有效推动电改工作进行,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编制电改宣传手册,通过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宣传,统一群众思想,形成工作合力,为电改工作有效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在麻林籍工作人员的大力配合下,在乡政府一班人夜以继日的奋斗下,麻林瑶族乡的电改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各村电网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并对在电网改造过程中违纪、违法行为予以立案调查,形成一种高压严打的态势,共刑事拘留、行政拘留、批评教育20余人,公安部门及时将办案情况张榜公布,有效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净化了电改施工环境。至此,麻林瑶族乡农村电网改造工作情况得到巨大转变,推进形势急剧好转,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得以有序顺利推进。

  2019年初,依据《90座谈纪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经过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出台了新政办函【2019】6号《关于对原大圳供区新宁供区24个优惠电价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通知》,明确了农村居民每用一度电,政府补贴生产发展扶持资金0.284元的优惠政策,决定实行正常规范收费。至2019年底,全面实现规范收费,农网改造工作圆满完成。从此麻林瑶族乡生产发展步入供电正常,社会稳定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该乡积极争取项目,筹资2400万元完成了14.8公里的大黄公路;投入700多万元完成了4.8公里的水麻公路扩宽并硬化;建成了27.5公里林道;11个村126个村民小组实现组组通自来水;实现了全乡村级综合服务平台、村卫生室全覆盖,奠定了扶贫工作的硬件基础。

  二、易地搬迁(危房改造)顺利推进,群众住上了安全房

  建好房,群众生活才能有保障。该乡为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群众的住房为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木房子,大多存在安全隐患、交通不便,要使群众脱贫,就要想办法帮他们建好安全的房屋。围绕住房保障这一短板,我乡派出专业队伍对全乡所有的危房进行了摸底,并综合运用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移民紧急避险、国土地质灾害治理等政策,分门别类稳妥推进贫困户的房屋改造工作。

  为让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搬得出、稳得住,乡党委政府耐心细致的做好服务工作。及时成立了集中安置点管理委员会,聘请专业人员就任安置点管委会成员,对安置点进行专业化、精细化、贴心化的管理;并建立健全安置点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管理办法》,对安全、卫生、日常事务等各方面有了详细的规定。大力开展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了电力网络建设、下水道建设、自来水网络建设,并为安置点配备了路灯。为满足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户及乡内群众能发展、有收入,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地灵活就业。乡党委政府经多方联系、认真筛选,引进了本乡高竹村在外经商人员张启旺先生回乡投资。2019年8月,经过紧张的前期准备工作,张启旺先生投资200万元,在安置点创办鑫洋电子有限公司,是全县第一个创办的扶贫车间。公司主要经营微型振动马达等高科技电子产品,产品外销到广州、深圳等地,预计年产值为600万元。经过在乡内大力推广招工,到现在为止车间内已有员工60人,其中安置点贫困户员工16人,使得部分安置点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有收入来源,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乡群众的务工需求,让群众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我乡的这些成功做法,中央电视台进行了采访,并在2020年3月24日中央新闻联播播出。

  为搞好危房改造,该乡通过广泛宣传,采取召开村社干部会、村民代表会、群众会、进村入户发放明白卡等方式,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宣传,让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家喻户晓,让广大农民群众自愿进行危房改造。通过做思想工作和政策宣传,积极协调帮助解决建房户的实际困难,激发了群众积极投身农村危房改造的热情,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同时,注重审核,精准确定危房改造对象。在确定危房改造对象上,实行“阳光”操作,始终把调查摸底和对象确定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严格按照“户主申请、村委会调查核实、村民小组会议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张榜公示、乡人民政府审核”的程序进行审定。而在对象审定后,分更是别对每户农户家庭的经济状况等认真分析研究,并根据统一的标准,确定了“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贫困户”三种补助类型。对居住房屋极度危险、家庭极为困难农户的房屋进行改造建设。在危房改造过程当中,始终把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查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危改工作督查方案,深入建房点查看建房工程质量。

  通过一系列措施,截至2019年12月,全乡829户贫困户,共实施易地搬迁244户,实施危房改造232户,实施移民紧急避险41户,实施国土地质灾害治理11户。全乡贫困户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为脱贫攻坚胜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一村一品牌逐步形成,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产业旺,群众收入才能有增加。麻林瑶族乡平均海拔900余米,全年气温偏低,日照时长较短,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五年来,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切实提高群众收入,麻林瑶族乡党委政府依据各村地理环境等特点,指导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该乡充分挖掘全县第一楠竹大乡的资源,从楠竹低改、竹木加工、竹笋销售进行扶持,全乡共实施楠竹低改10000余亩,发放奖补资金786万元,并培育了森鑫竹木、大鹏竹制品加工厂、进国竹制品厂等楠竹加工企业,企业产品远销日本。根据现有的区位优势和潜在的产业发展优势,我乡以村为单位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立足特色打造“一村一品牌”,将特色种养业相对集中,形成集约经营的格局。目前已建成五盘村500亩黄桃生产示范基地、金桥村500亩延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竹阳村31.5亩猕猴桃基地、界富村40亩猕猴桃生产基地、上林村85亩中药材产业基地、水尾村“崀天下”天然饮用水厂、麻林村“江阿姆腊肉厂”等,各村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同时多方联系销售渠道,保证特色农产品产出之后的销售渠道,保障农民的利益。

  同时,大力发展麻林瑶族乡的畜禽养殖传统支柱产业,根据麻林瑶族乡山区的资源禀赋和养殖生产条件,我乡以“规模集约、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自愿节约、环境友好”为思路充分发挥规模化养殖大户的作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引进资金1000万元开办崀山瑶村特产开发有限公司,选用瑶乡优质土猪,采用瑶村古法烘制腊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金桥村成立创兴承益养殖合作社,年上市2万只放养土鸡;新发展金桥村花菜冲养殖“藏香猪”种养合作社,年出栏“藏香猪”500余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五年的扶贫,我乡四个贫困村均已摘帽,829户3110人贫困人口仅剩30户81人未脱贫。我乡先后于2017年、2018年获得县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竹阳、上林、八角、大圳等村获得先进村荣誉称号。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乡将继续围绕“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查漏补缺,持续发展优势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坚决打赢全乡的全面脱贫总决战。

来源:红网新宁站

作者:钟尹新 徐向军 李凯 龙墙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ww.langshan.gov.cn/content/2020/05/14/105696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