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唐仁华 宛玉花)“去年冬天我们开始生产红薯粉,现在正是春笋上市,就地加工竹笋,产生经济效益,到夏天计划加工豆角,村社合一,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真正在家门口就业和增收。”
产业立项,狠抓集体经济。潘家村自2018年3月省有色地质勘查局驻村帮扶以来,引导村支两委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修建潘家村集体场部,占地300余亩。原场部自80年代荒废,由于距离207国道只有4.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帮扶单位与村支两委商议抓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建设。由村党组织领导、村委会实施,实行“合作社+贫困户+村民”的运营模式,唤醒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体意识,构建起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新型村致富带头人培训,村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参观专题培训等多种渠道,强化村组干部、合作社和股民成员系统学习现代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合作社规范管理运行、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知识体系,建立了基本适应潘家村集体经济发展需要的团队和发展目标。
抓要素整合稳步推进。抓住村产业扶持基金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契机,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整合产业扶持基金,动员其他资源,通过“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模式发展农产品红薯加工、竹笋干加工、长豆角干项目,通过潘家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带动全村贫困户及村民合作共赢的基本模式。
抓机制整合,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共享。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专业合作社根据持股比例分红,分红所得量化为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潘家深度贫困村“空心”问题,正常投产后项目可为全村每年创造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以上。股份成员户按照入股比例分红,全村产业培育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同频共振,增加全村村民收入。
2019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新宁县潘家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有序正常运行,合作社运行模式是租赁潘家村集体经济场,潘家村委控股,全民持股,年底盈利分红及建设潘家村级集体公益事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可以吸纳贫困户30人就业,在村集体经济场部常年务工人员1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一万元以上,合作社的成立,与贫困户增产增收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全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谋划思路,磨刀不误砍柴工。2018年以前,针对村两委思想保守,发展方向不明的现状,驻村帮扶工作队一方面开启思想攻关。立即召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召开产业发展座谈会、现场推进会,让集体经济发展上交流思路,充分谋划发展思路,表明态度,确保村集体经济“破壳”并突破,先后三次组织村支两委、党员、组长到湘西十八洞村考察学习,学习十八洞村发展的新思想、新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实现产业长短结合,齐头并进。潘家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预计今年加工竹笋15万斤以上,加工长豆角20万斤,这两项预计今年为潘家村集体增收15万元以上,带动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来源:红网新宁站
作者:唐仁华 宛玉花
编辑:redcloud
本文为新宁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www.langshan.gov.cn/content/2020/04/29/1056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