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记县人大代表赵五生
在新宁县回龙寺镇北部有个以山塘名命名的村庄——石泥村。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烤烟,小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由昔日的后进村变成先进村,获得了烤烟种植先进村、先进村党支部、为民办实事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每当石泥村的老百姓谈起村里的变化时,都会自豪地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有个好支书——赵五生。”
出生于1965年的赵五生,2008年担任石泥村村主任,2011年担任村支书,2012年当选新宁县第十六届县人大代表。自担任村干以来,他始终满怀激情,心系群众,实事办了一件件,好事做了一桩桩,成为了村民交口称赞的好支书。
无私垫资搞基建,富翁变负翁
2008年的石泥村,交通闭塞、贫穷落后,是回龙寺镇典型的后进村。面对石泥村的落后局面,赵五生感到重任在肩,十分清楚要让石泥村发生变化,首先得改善村里基础设施,创造发展条件。
要发展,先修路。赵五生上任后第一件事,就瞄准修路这件惠民大事。但要修好这条全村盼了很久的村道,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此,赵五生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筹资。群众虽赞同他的想法,但在筹资的问题上只能摇头。眼看修路的事情就要泡汤时,赵五生做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毅然将自己十多年来开饭店辛苦赚来的80万元拿出来为村里垫资修路。
无怨无悔垫资80万为村里修路,赵五生成为石泥村“修路第一人”。但为村里垫资的事情并没因此而结束,之后为了建烤房、修村部等赵五生又先后自掏腰包十多万元。多次为村里垫资,使赵五生这个昔日令村民艳羡的“百万富翁”变成了一家人只能租房生活的“负翁”。为此,赵五生没有少听家人的抱怨,但他却总是说:“穷我一个没关系,只要村里富起来,我的付出就是值得的。”
在赵五生的努力和无私付出下,石泥村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长10.2公里通组公路修好了,结束了泥滑路烂的历史,村民出行更加方便;村内30多口山塘水库得到了整修加固,水利设施大幅改善,农业发展基础更为坚实。
找准致富路子,村官变烟农
在村内基础设施日益改善的同时,赵五生在不断思索如何让村民富起来。他十分清楚,要富起来必须找准一条符合石泥村的致富路,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2009年,经过认真分析和调查,并借鉴其他村发展的经验,他瞄准了烟叶产业,并决定在石泥村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决定做出后,他自费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到其他县、乡镇、村学习烤烟种植技术,并他带头种植烤烟70亩。在他的带领下,当年全村共种植烤烟700亩,实现产值250万元。经过几年的发展,烤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烟农由最初的十几人上升到 400人,烤房由0座上升到71座,其中湘密式集中烤房21座,烤烟已然成为石泥村的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烤烟的同时,赵五生鼓励并支持头脑精明的部分村民大力发展生猪养殖。目前石泥村有50-100头生猪养殖的规模养殖场2个。此外,赵五生还积极整合村内荒山资源,开展植树造林,带领村民发展林业经济。在赵五生的带领下,石泥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由5年前的600元递增到现在的2000多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由到外打工转向了在家创业。
当好火车头,落后变先进
火车跑得快不快,全靠火车头。赵五生始终认为,村支书(主任)就是村委班子的火车头,村委班子有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公信力,全靠村支书的带头。为此,他把为群众服好务当成工作目标,带头从群众的点滴小事做起,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担任村干部以来,他为村里30多名生活困难的村民办理了低保,却从未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家亲戚办理一个低保;每年搞“春风行动”时,他总要在上面下拨经费的基础上再增加好几千元,目的是让村里有困难的村民都能感受党的温暖;对于村内每次做完女扎手术的妇女,他不管有多忙,总要带领村支两委,提一包红糖,一箱土鸡蛋上门慰问;对村内年满60岁的老人,他坚持上门送养老存折并义务帮老人们照好每年的生存照。
在赵五生身先士卒带领下,石泥村村委班子都以为村民多办实事为荣,为群众解决了不少的难题,得到了村民的赞许和上级党委政府的肯定,村党支部连续几年被评为镇里的先进党支部,村委还被评为镇里的“为民办实事”先进单位,村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蒋林峰 雷易东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