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特色文化

来源:中国崀山网 编辑:redcloud 2011-10-01 00:42:44
—分享—

山必看——

世界丹霞奇观“崀山六绝”

第一绝天下第一巷位于天一巷景区,全长238.8米,两侧石壁高120—180余米,最宽处0.8米,最窄处0.33米,可谓世界一线天绝景。

第二绝鲸鱼闹海

位于八角寨景区,俯视峡谷,浮云飘渺,奇峰异石,时儿被云雾吞没,时而露出头尾,恰似千万条鲸鱼在海中追逐、嬉戏。

 

第三绝将军石位于夫夷江景区,海拔399.5米,石柱净高75米,周长40米,沿夫夷江漂流而下,只见将军石背负青天,下临江水,昂首挺胸,披星执锐,虎虎生威。

第四绝骆驼峰位于辣椒峰景区,峰高187.8米,长273米,有两处凹陷,分成骆驼头,骆驼背和骆驼尾,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第五绝天生桥

跨度长64米,桥宽14米,高20米,桥面厚度5米,全桥呈圆拱形,划天而过,气势磅礴,被誉为亚洲第一桥。

第六绝辣椒峰位于辣椒峰景区,高199米,头大脚小,恰似一只硕大无比的辣椒。

 

 

民俗风情

新宁县聚居着汉、瑶、苗、壮、侗、回、蒙古、土家、彝、朝鲜、藏、黎、满、布依、维吾尔、白、哈尼、佤、畲、京族等20个民族,由于多民族杂居,互通有无,造就了新宁独特多样的风土人情。

这里民风淳朴,瑶族因其居住、服饰和语言的不同,有红瑶(红头瑶)、花瑶(花衣瑶)、青瑶(青衣瑶)、过山瑶(盘古瑶)、背篓瑶、顶板瑶、长衫瑶、白裤瑶、黑裤瑶等30多个称谓。新宁的瑶族主要是过山瑶,也就是盘古瑶,散居在“八峒瑶山”,主要习俗有“庆古堂、祭盘王、接四姑娘”等。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

跳鼓坛是新宁八峒瑶族的一种祭祀活动,俗称打鼓堂,庆盘王,又称盘王节,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即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相传是瑶族祖先盘王的生日,时值丰收季节,瑶族人民为纪念先人的艰苦奋斗精神,饮水思源,杀猪宰羊,隆重庆祝。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之习俗,小庆为3天,大庆为7天。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主要包括告报(设圣);清水净坛;立五楼、四寨;朝幡、朝榜;打五猖;接姑娘;上刀山、下火海(穿犁头);开天煞(传说谁要喝了开天煞的血酒百病不侵,心想事成,消灾除邪,延年益寿);五祭盘王、庆五大王、跳鼓堂舞;游山打猎、走长风、唱谢情歌;打清醮、收五猖、扎三殃、纸船收瘟、做辞送;古堂会(在空旷的古堂地燃起熊熊柴火,人们围着火堆尽情歌舞,演示瑶族人民驱魔赶兽,开山辟地,顽强生存的雄风)等个部分。是集歌、舞、乐、傩及祭祀仪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新宁瑶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跳鼓坛是瑶民一种流传久远的祭祖仪式,一般在秋后举行,包括上云梯、过火海、五祭盘王等23项内容,它集歌、舞、乐、傩及祭祀仪式于一体,集中体现了瑶族的传统文化,被称为瑶族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006年,“新宁八峒瑶族跳鼓坛”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跳古坛源起于瑶族图腾崇拜的盘瓠祭,因为盘瓠图腾崇拜是瑶族最原始的祖先崇拜,晋代干宝《搜神记》中就载有用糁杂鱼肉,叩槽而号,以祭盘瓠的礼俗了。宋代迁徙到贵州的瑶族接受了古夜郎的竹图腾文化,在盘瓠祭中纳入了祭竹王。这类瑶族来新宁八峒定居后,瑶汉长期杂居并接受了汉族盘古化生、创造万物的神话信仰,在盘瓠祭仪式中又纳入了祭盘古大王,并将盘古大王与盘瓠王的关系作了自己的诠释。因此,跳古坛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对研究原始文化、瑶族文化、古夜郎国文化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是研究民族文化复合的极好材料。

乌饭节

新宁县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都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这天瑶山各家各户掐了乌饭草、嫩杉尖等草叶,或3种,或5种,或7种,浸成乌汁作饭。这乌饭要让长辈先尝,然后一家大小同吃。据说吃了这种乌饭,夏天不会生痧、疖子及其他肿毒。

男女对歌迎宾客

外寨来的青年男女,本村寨人见面就和他对歌。姑娘来,小伙子就上前对歌。小伙子来,姑娘就上前对歌。接待客人时,客人进门唱“赞歌”,主人唱“谢歌”,晚上请他参加寨子里的“歌堂”。

瑶族的民歌以千百年来传承的《盘王大歌》为主。《盘王大歌》是瑶歌的集大成,也是瑶族的民族知识总汇,有史诗古歌的特点。它既是庄严的民族祀典的仪式歌,又是瑶族漫长历史的史歌;是讴歌生产的劳动歌,也是表现男女愉悦的情歌,还有逗乐的滑稽歌、游戏歌和溜溜歌等。

长鼓舞
  瑶族长鼓,源远流长,有人曾称瑶族文化为长鼓文化。长鼓舞包括鼓和舞,鼓的来历比较早,从产生到现在,淳朴的瑶族同胞都把它当作自己的圣物和灵魂。

关于瑶族长鼓的来源,有一个动听的故事。传说瑶族的祖先盘王喜欢狩猎,一天到山上去打猎,不幸被野山羊撞死在空桐树下。他儿子就抓住山羊,剥开山羊皮,砍了空桐树,做成长鼓来敲打,以示为父亲报仇。因而,打鼓主要目的最初是为了纪念先祖。

祁剧

流行县境内的祁剧由江西“弋阳戏”演变而成。今已200多年。弹腔为主,高、弹昆兼有。解放前,大多伴随民间迷信和喜庆活动在城乡各地有偿演出。

山歌

    县境内现今仍流行着山歌,并且多为情歌、劳动生产歌、抒怀歌等。歌词多是七言四句,县内东南西北长发各异。东北唱法柔中偏刚,激情四溢;东南唱腔音域不宽,音律起伏不大,听来朴实、优雅。每逢传统节庆,民众都会自发集会进行山歌表演。普通时日,也可以看到山歌爱好者集会切磋技艺。

采茶灯

采茶灯市新宁民间戏曲,流传于堡口。唱词主要阐述7位仙姑元宵下凡观灯遇到的奇闻异事。唱词每段七言四句,分12月供12段,反应劳动中男女真挚爱情,平而不絮,丝竹管弦,间以锣鼓等打击乐,娓娓动听。被收录到《湖南省民间舞蹈集成》。

划龙舟

新宁过端午节历来有小端午大端午之分, 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农历十五, 屈原五月初五慨然投汨罗江自尽,于是过小端午来纪念,人们划着小船十五才找到他的遗体,大端午由此而来,为了防止江中的鱼吞食屈原肉体,人们往江中投粽子。于是便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新宁人过端午节之隆重、淳朴,只有见过的人才能体会。 妇女们 淘米,挑粽叶,包粽子;还要推米面,做发糕; 这一天美丽的扶夷江畔,锣鼓喧天,男人们奋力地扬着手中的船桨.... 扶夷江赛龙舟...... 这里没有组织者,没有参赛奖金, 当地民众以热情延续传统......这是淳朴的人们过节时的热闹场景。

    

人文历史

,音 lang“浪”,相传当年舜皇南巡路过此地,见有这么一方漂亮山水,便信口说出:“山之良也,山,山。”自此,舜皇不仅为这方山水钦赐了山名,也为世人造了一个专用的“”字。 
  翻开《辞海》注释:“,地名,在湖南新宁县境内。”大约四亿年前,山还是一片汪洋。后来,壮阔的“广西造山运动”,把它从深海中抬出水面,形成了陆地。不久,海水又卷浪重来,山同桂林、长沙一带的“湘桂海洋基地”再次陷入海底。以后历经数十次地壳运动,山时生时灭,直至两亿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才又把山从深海上托起,变成了今年典型的丹霞地貌和碧透的扶夷江水相映生辉的大陆

新宁文化底蕴厚重,有神秘的山寨文化,精湛的书画奇石根雕艺术,庆鼓堂、拦门酒、唱山歌、划龙船等民族民俗文化,板凳戏、傩戏、木偶戏、花鼓戏等戏曲文化,清末新宁楚勇于太平天国兵家征战的战争文化,抗金名将杨再兴、楚勇领袖江忠源、两江总督刘坤一、建筑学家刘敦桢等为代表的历史名人文化,红八军参谋长宛旦平、新宁老山界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湘南武术馆岩鹰拳为代表的武术文化,世界乒坛皇后邓亚萍为代表的现代名人文化。

新宁有4500年的人类文明史,在山有距今4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商代、汉代等珍贵出土文物,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直隶总督刘长佑、安徽巡抚江忠源等为代表的一批晚清重臣的宗祠和墓葬、扶夷侯国古城、白沙老街、西村坊古民居等古城古镇古村,八角寨“云台寺”、紫霞峒“紫霞宫”和“玉泉寺”等名山古刹。

艾青评

193811月至19412,湖南衡山省立乡村师范学校避战乱迁来新宁县城。艾青、邹鸿桑、蒋名川等十余名知名学者、进步教师在该校任教 。艾青执教国语,课余假日,艾青钟情山水,常去山登山野游 ,夷江吟诗,当年评价山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山山水甲桂林。吟颂出不少赞美山的名篇佳句。 
  19861127日。新宁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携带山风光录相片去北京看望艾老。艾老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风光片,当看到山将军石时,艾老的儿子问:这个巨石这么像将军,是不是人造的?艾老说:这是天生的,天生。看完片子后,艾老欣然命笔,将过去写过的山风光评语甲桂林改为赛桂林。并语重心长地对新宁来人说,如今桂林已是国家旅游胜地,希望你们搞好开发,加紧建设。让山风光和桂林比赛,争取追上桂林,超过桂林。

名人文化

晚清湘军将领、楚勇

新宁一地,自晚清江忠源后,人才辈出,先后产生了20多位二品以上官员,其中最著名者有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云贵总督刘长佑,以及江南提督刘光才,均为出身湘军的重要将领。

湘军鼻祖——江忠源

    晚清湘军初期统帅。募勇500赴广西,击太平军,号“楚勇”,为湘军雏形。请设长江水师以与太平军水师抗衡,对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水师有一定影响。授官安徽巡抚。如果说曾国藩是湘军的头号缔造者、军制的制定人和最终把湘军带向巅峰的出色统帅的话,江忠源则是湘军创建的最初奠基人和先行者,湘军真正的鼻祖

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后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廷采纳。有《刘坤一集》传世。

江西南昌滕王阁有一幅天下名联相传乃其所写: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

陈毅元帅祖籍新宁

陈毅元帅在1963年8月19日对他的儿子谈家史时提到,“当时(清康熙年间)湖南宝庆府(今邵阳市)新宁县陈尧钦三兄弟随着人口流动(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政策)的潮流来到了四川。虽然四川土地很多,但他去的迟了,好地方被别人圈去了。走至乐至县,老大才落户。老二、老三嫌这个地方苦,又走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样陈尧钦就成为了乐至县陈家的第一辈”。陈毅的这一说法从现存于山镇七星桥村陈昌升家的陈氏族谱中可以找到佐证。族谱中有如下记载:“尧钦,上经长子,壮年徙川,生葬佚;尧境,上经长子,壮年徙川,生葬佚;上经三子,壮年徙川,生葬佚”。这进一步说明,陈毅祖籍乃湖南省新宁县。

“乒坛皇后”——邓亚萍

邓亚萍祖籍湖南新宁金石镇连村,出生在河南。

1962年,其父邓大松投奔河南兄长,被安排在河南省工商联任职。大松酷爱体育,乒乓球打得很漂亮,没过多久,组织上又把他调省体委任乒乓球教练,这对邓亚萍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1999年4月5日,邓亚萍与父亲邓大松、母亲、哥哥等一家人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终于回到了故乡山。短短一天多的时间,亚萍到祖坟前为故去的先辈们一一扫墓、踏看了祖居小院、漂流了美丽的夫夷江,同时向全县人民赠送了一对球拍,向故乡“连村小学”捐赠现金一万元,并亲笔题写校名。

岩鹰拳王——刘烈红

新宁深藏在南岭山脉腹地,是闻名遐迩的武术之乡,大宋年间的杨再兴、明代的飞龙将军邓中军、清末农民领袖李元发、雷再浩、解放时期的蒋兆鸿、邓玉娘等皆以武功著称,现今以刘烈红的“岩鹰拳”最具代表。“岩鹰拳”以其独特的拳法,较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而驰名中外,在 “中国第一届武术交流大会 ”上,鹰翅初展,即创佳绩 ,颇有功夫和极富传奇色彩的许世友将军在刘的脊背上连击三掌:“好功夫,好功夫!”,并亲自为刘烈红挂牌授奖。刘烈红先生本人也名声鹊起,被誉为“岩鹰拳王”。后创办省唯一的国资湘南武术馆教授武术,带领弟子在中外武术比赛中多次获奖。

来源:中国崀山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