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将军,我们欠他一份崇敬;有一位女人,我们欠她一份尊严!他,宛旦平。她,李竹青。他和她的故事,在历史的湮灭中拂去尘埃,依然历久弥新,闪闪发光,如水晶般玲珑剔透的宝塔,照得见我们心中的红尘!愿以此文献给寻找“初心”的人们!——题记
红八军参谋长宛旦平
1929年10月,苦守长沙板仓的杨开慧收到离别一年多的毛泽东捎来的家书,信里大意说:我在这做买卖,开始生意不好,现在赚了钱,还提到自己的脚伤一直没好……。此时的毛泽东正转战井岗,而“做买卖”是当时“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白色恐怖下,转入地下的共产党人革命工作的隐语!
无独有偶,同年秋,相似的一幕在湖南新宁崀山夫夷江畔的宛家岔村重现。凌晨,村口古渡,雁鸣声声,秋雾凝露,薄雾朦朦,点点渔火幽隐幽现……。一对昨天刚刚从上海返乡完婚的夫妇正在拥别。新娘尚未褪下婚礼红妆,泪眼婆娑中静静听着新郎的叮嘱:“青,等我生意好了,一定来接你”!凝望着新郎镜片后那双深邃犀利的双眸,新娘哽咽着回应道:“哥,我也一定等你”!少顷,新郎登船顺流而去,留给新娘的最后一瞥是船头挥手而去的刚毅身影……
新郎,原名宛明州,1900年12月27日生于渡口宛氏农家,其父宛光诂,撑船养家。因家贫明州13岁才上私塾,四年后考入新宁高等小学。1922年天资聪颖的他考入长沙岳云中学,靠宗族祠产资助得以入学。在校期间,得到毛泽东、何叔衡、夏明瀚等共产党人帮助和教育,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时为明心志,改名宛旦平,寓追随刚出地平线的太阳之意。同年8月还未毕业的他就被中共湘区委员会保送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在周恩来,叶剑英等教师熏陶下,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毕业后旋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任参谋。1926年后相继参加东征及北伐战争,任十一军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一营营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入叶挺部参加武汉保卫战。在纸坊战斗中,英勇果敢,被任命为代理团长。南昌起义,任二十五师七十五团参谋长兼一营营长。后随起义部队转战潮汕,在揭阳战斗中被捕转押长沙监狱。经党组织安排,由时任汝城县长胞兄宛方州出面保释出狱。出狱后,一边是随兄去汝城舒适的工作,一边是继续刀棘密布的未卜征程,他毅然决然选择后者。他要一如初心,用一腔热血托起那轮刚露地平线就被阴霾笼罩的太阳。按照党组织“以夫妻同行,赴沪工作”的指示,随兄返乡后,物色志同道合的伴侣去沪“工作”。在私塾恩师牵线下,结识县城曾任晚清“千户长”李公独女李竹青。竹青小姐素读新学,端庄贤淑,面容姣姣,落落大方。旦平儒雅刚健,学识渊博,双方一见钟情。时李公年迈,年轻时入湘军征战,得擢军功“千户长”,尤喜旦平黄埔气质,文韬武略,亲定了这门亲事。因旦平急赴上海,李公开明,更特允旦平携爱女同赴沪,只是言明,适时回县补办婚宴。
宛旦平夫人李竹青
在沪期间,夫妻二人出入成双,郎才女貌,羡煞友人。竹青小姐陪同夫君,或旗袍靓妆,或布衣粗履,出场入所,言谈举止,处处得体,夫唱妇随中帮助宛旦平以宛玉游、王治棠、王时作、王首先……等化名开展地下工作。旦平白天以教师身份出现,晚上进行收集物质运往江西根据地的秘密工作。彼时上海到处在捕杀共产党人,竹青深忧旦平安危,日夜提心吊胆,可他却坦然处之,时以文天祥自比。
近日,应岳父频约,旦平携竹青回县完婚。昨日婚礼喜宴中,族人亲朋杯盏交错,畅饮欢庆。新娘一脸幸福骄傲,惟新郎喜悦中难掩焦灼。因为刚刚,上海党组织密信转到:“速返沪,赴桂提货”。只有他知道,党组织将有十万火急任务,而这一切是不能告知任何人包括自己心爱的新娘的。婚宴上,年方16的族弟宛明成恳求带他出去当兵,他悄声婉拒说“弟,哥干的这行,前脚出去,后腿就不想着进门的!你还小,在家待奉双亲吧”!
宾朋散去,红蜡摇曳中,望着沉醉幸福中的娇妻,他心事重重:“青,有一趟急买卖,我明天就要回上海再去广西。你在家等我。生意好了,我一定来接你”。“好,我等你”。新娘在上海早已习惯了这种短暂别离,只是一边催促新郎休息,一边默默帮新郎打点好行装。
深秋的窗外,江风呼呼,孤雁唳鸣。一边是组织的紧急召唤,一边是新娘的温柔呢喃,新郎触景生情,披衣下床,用饱含的浓墨挥毫书钱起《征雁》留妻:“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明。塞长怯去翼,影天有馀声。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笔力遒劲,力透纸背。凌晨,船夫悄声呼等,于是有了文中开头这对夫妻渡口拥别场景
新郎自此别妻,真实的“生意”却是:时上海党中央应李宗仁为代表的桂系军阀在蒋桂战争失败后,希望中共派干部来桂工作之请,派遣邓小平、张云逸、宛旦平、袁也烈……等40多名干部由上海转香港,绕道越南,从凭祥进入南宁开展工作。在中央特派员邓小平(时化名邓斌)领导下,宛旦平加入教导总队,秘密发展党团员,从事兵运工作。这些党、团员后来大多成了红七军、红八军的骨干力量。原桂系俞作柏,李明瑞反蒋兵败后,宛旦平又按邓小平部署,率广西警备大队第五大队来到龙州,任新组成讨蒋南路军第一军第二旅参谋长兼第二团团长及督办署警队营长,与俞作豫、李明瑞等积极筹划龙州起义。
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红八军成立。李明瑞任左、右江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邓小平任政委,宛旦平任红八军参谋长兼第二纵队司令、红八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及八军政治学校教育长。时中央立三路线“争取革命一省或数省成功”的指示下,八军即挥师攻南宁途中,龙州原改编部队叛变,宛旦平主动请求军部带两个连回击叛军。经宁明时,遭叛军一千多人包围,他沉着冷静指挥,经两天激战击溃叛军。2月3日,他又指挥战士将干涉平叛低空扫射的法军飞机击落后率部回师龙州,封闭法国驻龙州领事馆,并将其人员驱逐出境。龙州大地,一片欢腾。
延宕获悉宛旦平率部行动的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3月22日发表《赤色的龙州》社论指出“在数天内的政权,他巳经做到了国民党军阀数十年所不能做,所不敢做的事,实现了共产党之反帝国主义纲领,开辟了中国革命新纪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将有非常伟大的意义”。只是他们怎知,这位敢于反对帝国主义的先驱,两天前刚刚壮怀激烈,明志罹难。
龙州左、右江工农革命的风暴,极大震撼了国民党当局,急调军队反攻。1930年3月20日,龙州军民在新镇广场举行何建南烈士追悼大会时,因电台长通敌,突遭敌梁朝玑部四个团包围,敌众我寡极其危急之时,宛旦平亲率一个营迎敌,掩护军部向凭祥转移。面对十倍之敌,战斗从上午打到晚上,他身先士卒,前沿指挥,至弹尽援绝,当晚身中数弹,英勇牺牲,时年30岁。
1984年,当年参加过这次战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莫文骅中将在《百色风暴》一书中,记述了宛旦平牺牲情景:“宛旦平同志奋不顾身,亲临前线指挥。这位经历过北伐战争考验的军事指挥员,表现得异常沉着、勇敢,毫不退却……”
然彼吋关山阻隔,信讯难传。几千里外的新娘,独守空房,年年月月,时时不在望眼欲穿般等着新郎的归来……
等啊等,一年多过去了,1930年12月30日的雨夜,几位广西口音,衣衫褴褛的来客急勿勿敲开新娘旧居的大门。来人自称是旦平雇来的伙计,告她旦平生意不好,现在江西做买卖,托他们带她去江西。新娘执拗地回答:“我要旦平自己来接我才去。他说过,生意好了,他一定来接我的”!来客留下十块银元匆匆而去。是夜,大雨倾注,门口千年重阳木轰然倾颓,硕大的树干倒卧在门前杨溪南北两岸,独树成桥。凝望着夫君手书墨迹“塞长怯去翼,影天有馀声”的诗句,新娘心中陡涌不祥,连连烧香祈祷:“愿我郎君翼健长飞,快来接我”!
原来,是夜,红七军(此时红八军巳并入红七军)由桂北入湘攻打武冈失利后,经新宁挥师全州向江西苏区进军。夜宿城郊田村,饥寒至极的将士露宿屋檐没忘派出便衣,勿勿寻找首长遗孀。只是他们不敢告诉她,她的新郎在遥远的南国巳经壮怀拆翼,英勇牺牲!
等啊等,又三年过去了。1934年11月,雁叫声声,战马嘶鸣中,原红八军壮士又从江西出发长征进入新宁邻县全州、兴安、资源。可这队伍中,再也没有旦平身影!
等啊等,1945年10月,日寇蹂躏新宁。可怜的新娘,随乡邻逃难,无依无靠。“竹青,兵荒马乱,旦平回不来了,找个男人嫁了,也好有个帮衬”。“不,旦平讲过,生意好了,他一定来接我的”!
等啊等,1949年10月,衡宝战役后南下的大军川流过县。新娘知道丈夫曾是军人,她千百遍问每一个遇到的军人:“你们认得宛旦平吗”?可回答她的都是一脸茫然。“旦平或许去台湾了,不要你了。趁早另嫁人吧。”亲友也在劝了。“不,我一定等他!他说过,生意好了,他一定来接我的”!
五十年代“土改”开始了,丈夫杳无音讯,因已故夫兄任过湖南省参议、汝城县长的“伪公职人员”身份,失踪的宛旦平及李竹青被划为“地主”成份。背着地主成份的她,流落县城沿街替人做针线讨口谋生。
六十年代“划清阶级界限”来了。连雇她做保姆的户主,也在“雇请地主分子做保姆”的舆论压力下违心辞退了她!从此,这位昔日县城的大家闺秀,陪同夫君出入上海滩的时髦佳丽只得寄居家庙苟喘度日。
多少次屈辱,多少次绝望……她怀揣着新婚红妆、夫君留墨走向江边悬崖。可一次次,夫君那坚毅的声音拉回了她:“青,等着我,生意好了,我一定来接你!”
1964年,时任国家水产部副部长袁也烈将军来新宁视察工作。这位参加龙州起义,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的老红军,向县委副书记王占述专询宛旦平亲属情况时,终于找到了流浪的竹青老太的下落。将军含泪亲书证明“宛旦平同志是我党建军初期高级军事优秀指挥员……他于1930年3月20日在龙州阻击战斗中英勇牺牲”。据此,省人民政府追授宛旦平为革命烈士。
35年过去了,当年的艳丽新娘早巳青丝褪尽,自发苍苍,捧着夫君“革命烈士证书”,竹青老太坐在新婚旧居前树桥上哭了整整一天,泪水湿透了证书,浸染出的红色分明是新郎中弹喷涌的鲜血;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呼嚎,更是新娘与夫君诀别后人生无穷辛酸、屈辱的倾闸喷放……。也许这悲伤的泪水感动苍天,这常年干枯的树桥,从此竟又细枝繁茂……
同期,龙州革命烈士陵园落成。邓小平为纪念碑题词“革命胜利的果实是烈士们鲜血凝成的,红八军和人民先烈的丰碑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在他的思绪中,一定有对这位昔日亲密战友的深深怀念和痛惜!在他起草的《红七军工作报告》“八军经过”一章中,也有对这位战友的深情回忆:“我去年由中央到龙州是2月7号……仅与留守后方的宛旦平同志会面,得知八军左右江工作大略……龙州巳于我离开靖西之第三日失败,因侦探不好,敌人到城边还不知是桂系主力,以为是土匪,及至接触了两小时听到大炮机关枪声才懂得,但结果被冲散,全部无法退右江,只得逼退安南方向之凭祥,又受追兵打击(旦平同志即于此时牺牲)……”
198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一文也深切缅怀了宛旦平同志事迹:“2月7日,邓小平由上海回到龙州,立即召回红八军主力……决定红八军军委改组为临时前委,邓小平任书记(兼八军政治委员),何世昌、俞作豫、宛旦平…为委员”。
1987年,年过八旬的孤苦老太,却带着没有经济能力去遥远的龙州亲抚夫君墓碑的遗愿在临租房幽怨而逝。去前遗嘱,归葬夫君故里;陪葬箱底当年新婚红妆及夫君手书《征雁》遗墨。在另一个世界里,她要红妆如昔面见夫君,她要来世为雁,追寻那只南飞拆翼的孤雁,相伴相随……
同心千载痴情盼,守得云开见月明。而今晨曦抺红中俯瞰以将军名字命名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宛旦平村,但见巍巍越城岭似画屏逶迤,汩汩夫夷江水似玉带环绕,云山苍苍,江水泱泱中,一座座别致民居掩映于脐橙果园。将军旧居前,古渡幽幽,古树森森,书塔馨香……好一幅优美乡村画卷!树桥畔纪念广场,将军铜像昂然矗立。将军双眸凝望着的是对岸爱妻山花摇曳的坟冢,似在深情呼唤“青,生意好了,我来接你了”!江风呜咽中,分明是当年的新娘扑在夫君怀里倾诉诀别后人间受尽的屈辱和辛酸……千年的古樟啊,请将90年前见证的一对新人怀惴的忠诚和信仰告诉后人!滔滔东去的夫夷江啊,请将那凄美忠贞的爱情日夜传唱!而那即使倒下,也要俯身为桥任由后人踏着脊背走向彼岸的树桥,不正是千千万万宛旦平这样的无数红军先烈们的初心写照吗?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彭贵珊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