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川有悟丨谐音汉字 谐趣人生:“进”与“尽”

来源:红网新宁站 作者:肖凌之 编辑:redcloud 2019-04-28 09:27:46
—分享—

  在人生的旅途中,常可听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鼓励话,也常见“砥砺奋进,筑梦未来”的励志语。心智正常的人,都是期待“进”的,希望学习进深,思想进步,工作进程,事业进取,功名进阶,收获进位,生活进展,最好是“进”得比对手快、比同类优,“进”得顺心,“进”得显著,“进”得风光。

  “进”本意是向前或者向上移动,代表着发展、蕴含着升级、体现着收成、彰显着活力。物理上的“进”需要冲破摩擦力、冲击力、旋转力、挤压力等各种阻力才能实现。而人生的“进”,从来也不会自然而然和轻而易举,不是走马观花能摘取,不是蜻蜓点水能获得,不是浮光掠影能拥有,不是浅尝辄止能换来,不是三心二意可得到,而是需要克服空想和侥幸,摒弃懒惰与怠慢,去除粗心与大意,需要“尽”的给力。

  “尽”,当然不是取之不尽的“尽”,不是山穷水尽的“尽”,也不是江郎才尽的“尽”,更不是同归于尽的“尽”,而是尽职尽责的“尽”、尽心尽力的“尽”、尽善尽美的“尽”,是最全方面的想到,最真诚意的表达,最大智慧的发挥,最大力量的使出,最大可能的利用,最大潜力的挖掘,最大限度的突破,最实作风的保障,是脑力体力的十分投入,是精力心力的足够保证,是时间空间的充分运用。一个人在为人做事中,做到了“尽”,就是做到了全心全意、至诚至真,不但能催生出所希望的“进”,而且心不存悔。

  “进”,是可喜的现象与状态;“尽”,是务实的风格与作风。“进”与“尽”,除了谐音,各自的意义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将其用到人生的打理,它们却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尽”是“进”之因,“进”是“尽”之果;“尽”的力度决定着“进”的程度,“进”的幅度取决于“尽”的强度;没有“尽”的表现,不可能拥有出彩的“进”的局面。

  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进”与“尽”的这种关系。于是乎,总有一些人成天盼望着“进”的垂青,却不知道或者不愿意在“尽”字上下功夫、花气力。在与人的交往中,盼望着他人总能想着自己,给带来这样那样的好处,最好是围着自己转,而自己却从不考虑他人,从不将心比心,甚至还待人虚情假意、刻薄无情。在做事中,盼望着事遂所愿,拥有最好的结果,而自己要么五心不定、六神无主,身到心不到、手到力不到;要么怕苦怕累、避重就轻,遇到困难绕道走;要么虎头蛇尾、有始无终,沙滩流水不到岸;要么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只求虚名,不求实效;要么叶公好龙、坐而论道,就是不付诸切实的行动。凡此种种,都不是“尽”的表现,“进”也只会是虚幻的景象。有这些表现的人,人际必然紧张,事业也只会原地踏步,甚至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其实,自古以来,“进”的景况从来就是靠“尽”的表现来促成的。战国苏秦的“刺骨”、西汉孙敬之的“悬梁”、西汉匡衡的“凿壁”、晋朝车胤的“囊萤”和孙康的“映雪”,正是这般常人难以想象的尽心于学,才换来他们学业的饱满。李白的“铁杵磨针”、王羲之的“沾墨吃馍”、贾岛的“反复推敲”,正是这般痴迷的尽情于艺,才换来他们才艺的精进。孔子的诲人不倦,司马迁的忍辱负重,曹雪芹的坚忍不拔,正是这般动人的尽爱、尽智、尽力,才换来他们著述和思想的千古流传。

  即便是平凡普通人,要想让“进”字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地呈现,也是不能少了“尽”的。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的“尽”;救死扶伤,是医生职业的“尽”;求知若渴,是当好学生的“尽”;一心为公,是为官从政者者的“尽”;以服从为天职,是军人的“尽”;……总之,是什么角色就按什么角色行事,从事何种行当就按何种行当的运行规律办理,在位在岗在状态,尽职尽责尽心力,不亵渎角色的期待,不辜负职业的操守,用“尽”的要求来对待所从事的一切,即便未能见到明显的“进”象,心中也会升腾出一种无怨无悔的满足。

  做到凡事“尽”字以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它需要一种好习惯的养成,干一行、敬一行,敬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它还需要一种境界的养就,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历史、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它也需要一种静气的修炼,做到“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进”,是近距离向远距离的前行,是浅层次向深层次的靠拢,是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接近,是低层级向高层级的攀升,它是让人生变得丰盈的必由之路。如果你真心地向往“进”,那就请你不要吝惜该有的投入与付出,去努力践行好“尽”。

来源:红网新宁站

作者:肖凌之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ww.langshan.gov.cn/content/2019/04/28/105740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