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里画廊入梦来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刘小厅 编辑:redcloud 2019-04-19 21:05:32
—分享—

  梨花开,春带雨,那倾城的春色仿佛在盈盈顾盼着你,撩弄你的心底,让你荡起圈圈涟漪;梨花落,香入泥,那飞落的花瓣依稀在脉脉凝视着你,拨弄你内心的柔软,勾起你对先人的追思回忆。梨花风起的日子既让人伤感,又让人欣慰,更让人懂得珍惜。天南地北的老同学回归故里慎终追远,闲暇时光最是一年难得的欢聚。4月7日,春和景明,新宁县解放学校(77届)初20班30多名老同学开展“徒步五里圳,相聚龙潭桥”踏青活动。

  五里圳位于水庙和龙潭桥之间,明成化四年(1468年),从四川黔江卸任知县的唐宏,为使家乡万亩农田旱涝保收,倾其家产沿新寨河峡谷河道旁,依“唐家寨”山脚而建。因开山凿石,疏通河道,筑圳五里,故名五里圳。水圳旁铺有一米多宽,五里长的青石板驿道,是过去麻林、石门、水庙通往县城的必经之道。五里圳的修建带来了古津小镇水庙、龙潭桥往事的繁华,新寨村粮仓的富足,为后人留下了一条绿色生态长廊。唐知县的善举,值得我们万代敬仰。

  过水庙镇的背街小巷,来到五里圳,一帘美景入眼来:两岸青山对峙碧绿如玉,一弯古道蛇行幽深似禅,杏花雨丰盈一江春水,杨柳风吹靓峡谷翠色。水循山势百转千回,道从水行峰回路转,呈现出一幅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水墨长卷。密匝匝的树木蓊郁荫翳,轻烟淡雾,蒸腾出几多梦幻和迷离,清粼粼的江水水光潋滟,回影倒清,灵动出几许禅意和遐想,静悄悄的古道清风拂袖,春泥含香,迎送了无数商贾和过客,绿油油的苔藓恣意生长,攻城掠地,见证了古道兴衰和沧桑。这里曾是湘军先驱新宁楚勇伏击太平军的古战场,刀光箭影中凸现出新宁人的智勇、血性和光茫。这一方灵山秀水养育出享誉世界的顶级科学家、我国高铁设计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杨国伟。

  五里圳保存着较为完整有近600年历史的茶马古道,堤岸古树林立,属国家保护的上百年的梽木树有38棵,其中两棵有600多年的古树交织缠绕一处,化为一个整体,人们称之为“夫妻”树,令人叹为观止。幽幽古道,绿色长廊,青山绿水,如诗如画:驼柳参天横钭,袅娜迎人显仙风道骨,怪石突兀卧波,嶙峋峥嵘呈鬼斧神工,杨柳依依生烟岚,绿水悠悠如明镜,红杜娟鲜艳欲滴,白梽花灿若繁星;绿洲澄澄映葭苇,碧水漾漾泛菱荇,水鸟翩翩清波远,扁舟点点绿水闲。徒步湿漉漉的青石坂古道,空气清新,带着泥土的芬香润肺腑,芳草萋萋,晶莹剔透的露珠养眼神。彳亍五里长圳,水随山势或似淡雅绿绸曼舞,或如澄净白练翻转,路虽狭窄蜿蜒,但确舒展平坦。这里保存着良好的原始生态,不见粉墙黛瓦,没有一户人家,穿行其间,贯看一圳春色,荡气回肠心间,仿入人在画上走,水在画中流的梦境,唯有珠玑婉转的鸟语和同学们的笑语将我从梦幻中拉回现实。

  出“鸬鹚入水”谷口,狭壑戛然而止,进入一个小平原,即新寨村田堂,田园辽阔,地势平坦,有良田万亩连绵不断,它和长湖村田堂并例为县城附近两个最大的田堂,是新宁县三大粮仓之一。新寨河水从出山口分成两股,几曲回环后在龙潭桥上游不远处汇合,江水冲涮出一个绿洲,为水鸟的天然栖息地。两江合流后在龙潭桥形成一个宽阔的深潭,潭中有石酷似龙头,故称龙潭。随着五里圳的修建,疏通了河道,古时主要靠水运的交通成就了古津小镇的繁荣,人们在两岸修建了一座石墩长廊式风雨亭桥,桥以潭名,取名为龙潭桥。该桥始建于清代,1945年雪峰山决战时,武冈、新宁作为主战场,日本鬼子侵入新宁后烧杀掠抢,火烧龙潭桥,留下“一街烧光,一街留,半桥稍新,半桥旧”罪证。该桥后整修,为木石结构,立桥墩5个,通长68.4米,宽3.8米,高4.65米,34排,桥身为本质构架重檐悬顶,在两端及中部设亭。桥身两侧筑连廊并设木栏,供行人歇息和观景。一桥飞架,连通两岸,左岸的龙潭村与右岸的金木村由隔江对望变成了邻居。远观龙潭桥,廊桥古韵,温婉芬芳,脑海里浮现新宁老乡刘敦桢老先生形象。刘敦桢先生是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集大成者,中国建筑学领域一代宗师,有“南刘(国桢)北梁(思成)”之称,主编巜中国古代建筑史》他对故乡的廊桥情有独钟,亲自考察过龙潭桥等故乡大部分廊桥,在他的《中国之廊桥》一书中,收录了新塞河下游的江口桥,并亲自绘有外景图和结构图。

  漫步龙潭村贴水成街的古巷,尽管水泥地抹平了人们对青石坂街的记忆,但木板房窗口下成排的土砖货柜,仍能让人联想起它往日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的场景。

  站在桥上,惠风和畅,凭栏远眺,山水如画。桥中亭上方悬挂一幅无名氏的题词概括了当地的风景、风情和传说:亭桥中五墩,两街异村民,上下两绿洲,湾潭现龙首。龙饮潭中水, 喷湧龙井头。雷劈龙一角,飘坠对岸落。船筏江中流,人在画中游。坐在桥中歇息,李良海、王建民、周月莲、谢艳玲分别献歌助兴,歌声勾起我们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引起共呜,赢得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中午在金木村一位姓傅的老乡家吃饭,胡新云、张秋云、周月莲、李修旺、陈育群等同学主动展示厨艺,血酱鸭、酸辣椒嫩子鱼、霉豆腐香菜炒肉泥、辣椒粉蒸油渣等全是儿时的味道,对于我们这些在外地生活的同学来说,真解馋、解乡愁。四十多年的风雨我们一起走过,友情早已沉淀成了亲情,亲人相见自然格外亲,大家都沉寝在与君一醉乐陶然的气氛中,同在娄底生活的胞弟刘小地即兴填词一阕《望海潮--五里圳游怀》概述了踏青活动的所见所闻,道出了大家、特别是在外生活的同学的共同心声。

  词云:夫彝候国,龙潭乡邑,圳塘古木参差。盘道石渠,驼腰柳巷,埠头昔日繁华,流水绕汀葭。积雾锁津渡,浪里鱼花。鸟语巑丛,珠玑婉转有渔槎。

  今番好景谁夸。看一方沃土,万亩油茶。徽雨画桥,浮岚荦角,炊烟几点人家。夕下玉樽斜。友聚金波爽,醉卧篱笆。莫笑王孙酒浅,不忍去天涯。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刘小厅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