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与白沙老街的缘分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车晓浩 编辑:redcloud 2019-03-22 23:49:09
—分享—

  今年春上,作协第一次采风活动地点放在白沙小镇。我偕一众文友进入老街,驻足在古老的青石板上,睹物忆旧,往事历历,如潮汇聚。我想到了与白沙老街的缘分。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涩年华的我,刚离开校园,就早早参加了工作。工作地点是夫夷江边的黄龙,单位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

  那时乡下的业余生活很枯燥、单调,没啥文化活动。镇上虽有电影院,须购票入场,且不是天天放映;单位的电视机摆放在会议室,观看时必得随众,遵从长者之好。好在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一切都是新奇的。业余时间,除了浏览大量的报刊、杂志,还无师自通地练书法、打快板、学英语,还激情澎湃地写诗。那时小镇上的银行、供销社、食品站有着一群与我年龄相仿的年轻人,精力充沛,激情四溢,我们有着自己的爱好与追求。工作之余,我们凑在一起,不知天高地厚地谈文学、谈创作。那时,我们极想找一位文学造诣深的教师来给大家作指导。凑巧得很,我们不久便打听到真有这么一个人。他是白沙中学的教师,叫徐月明。别看他当时只是一名乡村教师,名气大着呢。那时,他已是湖南省作协会员,创作的儿童诗《月下磨镰刀》,被国内一家儿童刊物采用、刊行,风靡一时。要知道,彼时的省作协会员,的的确确是凤毛鳞角,屈指可数,连后来在新宁文学界搅得风生水起的李波先生,都尚未加入,至于他担任新宁文联主席那是后话了。

  经过联系,徐月明老师很高兴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记得是初夏的一个星期天吧,徐老师来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他,高个、长脸、门牙有点凸,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说话嗓音不高,细声细语,一副很谦和的样子。徐老师听完介绍,略为问了我们各自的一些情况,便给我们上了第一堂创作课。内容大概与打基础有关,要大家多阅读、勤观察,注意出新意等等。徐老师与我们共进中餐,然后领着我们去白沙,迈出了观察社会的第一步。在白沙老街,我们屏声静气,听徐老师讲解,他把老街建筑的特色、老街的历史、风俗、人情,娓娓道来,大伙听得入了迷。离开老街,我们还去了江边的竹林。这里小径弯弯,江柳依依,竹叶絮语,颇有情致。我记得徐老师在讲到观察时,攀住身边的一棵小树,告诉我们说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一片树叶,即使同根生、同枝长,每一枚树叶都有着自己的独特与不同。从白沙回来后,我们那群青年男女的文学热情特别高涨,很快交出了各自的稚嫩得滴出水来的习作。并分工协作,刻钢板、油印,出笼了咱们的第一期文学刊物《柳林》。后来,我想,正是由于文学的神奇魅力,有了徐月明老师这个身边的榜样,有了他耐心细致的辅导,从而使我迈开了创作的蹣跚之步,才有了对文学的一生眷恋。

  作为一名业余作者,我自认为是那种比较勤奋,有点悟性,但天赋并不怎么高的人。笔下的文章,源于生活、源于观察,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写作水平也是逐渐提高的。见到林家品老师之时,我早已突破了创作苦闷不得法、肚子里有货倒不出的瓶颈期,在大小报刊发表了可观作品,还加入了省作协,在县里小有名气。那一次,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当文德绍副部长,把家品老师介绍给我时,我奕奕的眼神里泛起一股崇敬的光,显得特别兴奋。林老师是从新宁走出去的本土作家,老家就住在白沙老街的下街。他生于斯,长于斯,直到十六岁后才被涟邵矿务局招工,离开了生养之地。林老师最先是以写煤炭题材出名的,创作成绩斐然,《野魂》《热血》作品等接连在国内斩获大奖,是湖南八十年代实力突出的作家,被评论界称之为“湘军七小虎”之一,很了不得。与林老师聊起创作时,他的体会是:普通的生活也可成为写作素材,平凡的生活也能入诗,就看你怎么提炼,怎么捕捉一闪而过的灵光。他创作的《接龙岭》、《结出甜果的酸橙树》,就是写故乡风物的,在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获得一致好评。他还叮嘱我在写作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最好写自己最熟悉的本土生活及地域性强的作品,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他的一席话,让若有所思的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写身边的人和事,写好了写活了,一样可以生色生辉,艺术生命能够经久不衰。《老街的生命》是林老师倾心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二战时,日军侵入新宁白沙,涂炭生灵,烧房毁屋的罪恶行径。该书叙述之精妙,文笔之生动,人物性格对比之鲜明,事件之真实强烈,无不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而被评论家誉为“纪念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典范之作”,一举荣获首届国际亚洲太平洋战争文学奖第一名。2007年春天,我应家品老师之邀,在白沙老街附近的江边沙洲,参加了该书首发暨祭奠死难英灵的仪式,更加深了对这块浸润着抗战志士碧血的土地的敬重之情。

  我的文学之旅一路走来,倾注着许多老师、前辈对我的奖掖与关爱。林立老师就是有恩于我,值得一生敬重的谦和长者。他出生于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白沙老街,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是前清秀才,老同盟会员。自幼聪明的他,秉承家训,志向远大,特别钟情艺术。在县印刷厂工作期间,他创作设计的“中国楹联”火柴包装品获全国设计评比银奖;在广东工作期间设计的香烟包装和“中国龙”标志分别获中国之星大奖,翌年5月获世界包装组织“世界之星”大奖。林立老师不但艺术造诣高,同时也是一个文学情结很深的人,青年时期吟诗作文,写下了许多作品。正是因这层关系,我们相识、相交,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1995年发表处女作起,稍后几年,我进入了创作的丰产年,一年发表几十篇作品,积叠多了,就有了出书的念头。当我忐忑不安地把这个想法告诉林立老师时,他静静地听完,当场表态,极力支持,愿意为我的第一本书设计封面。当时的恩师,受聘于广东虎门一家印务公司,事务特别繁忙。一个月之后,林立老师托人把设计好的散文集《梅溪》封面菲林,从广东带回来了。只见豆绿色的底色中,静立着一丛疏朗的梅枝,远处小溪淙淙,杉林挺立,薄雾迷漫,诗意朦胧。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这件出色的封面,仿佛给书披上了一件美丽的霓裳。林老师不顾我的恳求,分文不收设计费。要知道,像他这样的设计大师,交付一件作品,行业润资不会少于几千元。高兴之余,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之后的几年,我的新书接二连三印行,都是恩师为我设计好封面。如此深厚情谊,叫我情何以堪!

  白沙老街,一个临江的狭长的弹丸之地,有如此众多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在这里诞生、成长、汇集,说明这里文星闪耀,文运昌盛,文脉绵延。我有幸能与老街的精英们相识、交往,继而关注老街,亲近老街,冥冥中缘分前定。这缘分说不清,道不明,且把它称作老天的美好赐予吧!

  春天的白沙老街是静寂的,春雨中的白沙老街也是湿漉漉的,那雨中的巷子、人影,那泛着青光的石板路,那阅尽沧桑的古屋,有着一种诗意的朦胧。文友说有《雨巷》的诗意,画家讲有水墨的写意。我说啊,老街就是一个物象的标本、一段历史的观照,让人明白肩上的责任,挥挥手作别昨日的彷徨,无惧困难,昂首前行!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车晓浩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