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八峒瑶山的军马嘶鸣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文/图 蓝增 编辑:redcloud 2017-09-20 16:51:58
—分享—

副标题:——访《崀山峒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孝君

 

图为“峒话歌王”陈孝君(左二)和胡萍教授(右二)等专家学者考察峒歌文化。   

    “我眼里为何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一句呐喊,世人认知了崀山,而峒话歌王流出的泪水又有几人读懂?又有几人知晓峒话已快成为濒危语种在逐渐消亡?

  陈孝君,又名军马,这位“峒话歌王”系新宁县麻林瑶族乡大圳峒人。他系过山瑶,军马是瑶名,他已年过半百,是《崀山峒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拯救、保护和传承峒话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令人肃然起敬。 峒歌文化的前世今生 记者慕名来到新宁县麻林瑶族乡大圳峒,侗寨的夜空被灯火照亮,伴随着侗妹们铿锵的腰鼓声,一台精彩的侗族对歌比赛拉开帷幕。伴随着陈孝君创作的《瑶寨音韵》主题曲《断龙激励歌》的旋律,各路“金嗓子”纷纷登台比拼,赛歌喉、比嗓音。婉转缠绵的情歌、睿智嬉笑的侗族民歌、原生态的民俗表演,令全场观众目不暇接,不时爆发阵阵掌声。演出间隙,有“峒话歌王”之誉的陈孝君接受了记者采访。陈孝君说,峒话系湖南省新宁县瑶山八峒的地方性瑶族少数民族语言,为苗族语系。由于居住在瑶山八峒的过山瑶民众,在此地域繁衍生息了上千年,因此,特定的八峒地域环境使得峒话有限的在此地域此民族中传承传播,形成了独特性、地域性和狭隘性。 他尖锐地指出,在中国的130种语言当中,有68种语言使用在30000人以下,有48种语言使用在5000人以下,其中有25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最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名族的独特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将是整个人类的损失。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前提,语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语言一旦消亡,以它为依托的思维方式,口传文化,民风民俗都随之消失,而且永远无法恢复,现在的瑶山八峒文化就面临着这样的危机。 陈孝君告诉记者,峒歌来源于本地人的生活生产劳作中。瑶山八峒是由麻林山冲、大圳山冲、圳源山冲、桃盆山冲、黄涯山冲、深冲山冲、黄贝山冲和罗源山冲组成,其生活常态的语言交流即为峒话,峒歌乃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由于瑶山八峒的地埋位置海拔平均在1000米左右,多峡谷深沟,地域山高路陡,道路坎坷不平,致使人们来往聚会困难,有“看见屋,走得哭”之说。基于此,人们在山野林间生产生活,往往山冲间进行交流只能高声呼叫,若以歌声交流则呈高山哼腔,高亢绵长,峒歌由此产生。陈孝君介绍说,峒歌的旋律节拍简明重叠和亢长,演唱模式有山歌、号子、田歌、小调和风俗歌,尤以山歌情歌对唱最盛,丧歌次之,其它歌居后。山歌又分高腔,一般节奏自如,高亢嘹亮,拖腔悠长,平腔则节奏较为规整,好重叠,哼腔则较为低沉,柔美,丧歌多哀伤,其内容均健康向上,激人奋进。

  谈及瑶山八峒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陈孝君感触良深,娓娓道来,他说,峒话没有文字,而峒民的生产生活是有内在的交流机体,如信仰的传播,道德的阐述,风俗的展示和人性的守则都在语言交流中流转。峒歌更是瑶山八峒文化的精华,是对人文历史的承载,是对八峒精神文明的传承,是对瑶山美好理想的展现,是对情感升华的讴歌。峒话本来很美,语调谦和,声调柔美,语句平实,语韵和甜,态度谦恭,敬畏神明,心存善念,因此,旋律优美,歌声婉转。八峒瑶山文化因其特定性,还衍生出相应的狩猎文化、耕种文化,造纸文化,伐木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婚嫁文化,以及治丧等礼仪文化。然而,峒话的传承却并非如此,由于汉语公益性功能日趋渗透,峒话语言环境受到挤压,瑶山八峒地偏路远,生存状态环境差,绝大部分瑶民呈半失业状态,经济落后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部分瑶民自卑情绪较重,觉得自己的峒话老土落后,峒话就这样给边缘化了,峒话的传承失去了本能的基础。 瑶山八峒的军马嘶鸣 说到瑶山峒话的濒危处境,陈孝君流出了伤心的泪水。他告诉记者说,峒话的传承已经成为一种消极状态,如果要想更深层次的传承甚至发扬光大,就难上加难了。陈孝君指出,如果政府不加以针对性的在政策、财力和技术上给与支持,峒话的失传是必然的,那么,在若干年后的岁月里,峒歌将是子孙们永远听不懂的歌。

  为了唤起民众对瑶山峒话危机的觉醒,陈孝君以八峒为背景和故乡人文为题材,创作了以八峒历史为背景的系列小说,还整理和撰写了多本诗集。他从人文历史传承、保护的角度,对八峒故事做了抢救性的记录。有付出就有回报,有行动就会有成效!2013年,他以自己创作的瑶山峒话作品参赛《欢乐潇湘》全省群众汇演,获得了巨大成功,有力推动和扩大了峒话影响力。由他策划的麻林瑶族乡参赛节目《瑶寨音韵》主题曲《断龙激励歌》,成为了广泛流传的经典峒歌。《断龙激励歌》是一曲原汁原味的峒话音律,对侗歌的各种演唱技法进行了专心提炼,同时也尝试了技法和内容的创新。该作品内容丰富,极具民族特色,艺术风格鲜明,演唱声情并茂、丰富多彩。该作品不仅斩获市一等奖,还荣获省级三等奖。不仅如此,近几年来,陈孝君陆续参加了历届《欢乐潇湘》节目,成绩斐然。他的作品被选作外调节目,参加过城步县的《六月六山歌节》和绥宁县的《四月八姑娘节》及广西资源县的《七月十五河灯节》等重大民俗节庆演出,并参与送戏下乡活动。他用身体力行、立竿见影的行动将峒歌进行传承传播,送达到民众的最底层。

  2017年暑假,湖南省林科院胡萍教授一行深入八峒瑶山进行峒话调研,陈孝君应邀积极随行,为国家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做义工。他不仅为胡萍教授一行介绍典型性八峒老艺人,让八峒民间艺术团迅速排练节目,还主动与当地政府进行工作对接,就八峒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言献策。 执著忘我的传承坚守 八峒瑶山比邻崀山,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陈孝君告诉记者,大涓峒的原地域,现已被大圳水库淹没大部,以大涓峒为集约地的峒活集散地,现居民已移至水库四周。而现水库之域已被旅游官方规划为《仙峒平湖景区》,因此,崀山自然景观的文化集约地完全可以移植到仙峒平湖景区,从而以八峒文化为特质的景区文化运应而生,这样,峒歌文化的保护传承就有了强大的环境条件做支撑。

  陈孝君现在系崀山峒歌省级文化传承人,他认为加强非遗呈报,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是一项迫在眉睫、福荫子孙的大事。他说,众所周知,方言及少数民族语言所在地,其语言文化精化,往往为群体中少数公众人物所掌握。如果国家对这类人加以利用和保护,加大非遗扶持力度,那么,一些地方文化节庆娱乐活动就会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其方言或语话就会得到相应的保护和传承。如军马系崀山峒歌省级文化传承人。然,目前政府下拨款项和支持力度,尚未制度化,力度化,金费远远不足用于日常传承保护八峒文化正常开支,所以,加大抚持力度,使其运行制度化迫在眉捷。 他还建议设置八峒瑶山文化保护区,构建文化自然村落,将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抚贫项目和保护传承地方语言、少数民族语言项目结合起来,使方言或少数民族集约地得到相应的科学规划。他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只要有了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峒话的人文环境,那么就有了保护和传承峒歌的平台,若无此平台,单纯的录制几道峒歌就会变成无本之木。峒歌的魅力所在不仅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力,而且还可以大众化、网络化和知名化,其传承的生命力非常强大。陈孝君不仅深入本峒田间地头,而且还到周边尤其是贵州省进行大量的采风,针对峒话有可能来自广西和贵州等地的渊源,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记录,也因此在贵州留下了许多华丽的诗篇。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文/图 蓝增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宁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