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资源冷杉发现之始末
湖南省新宁县舜皇山主峰海拔1882.4米。境内群峰耸峙,沟壑纵横,溪瀑辉映,林海苍茫;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保存完好的3万多亩原始森林,更是神秘莫测,吸引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前来考察。
一九七九年春,湖南省林业厅委托原中南林学院祁承经教授负责全省树种资源考察,为编著《湖南树木志》做准备。我参加了考察协作会议,并委任为湘西南考察组组长,湖南省邵阳市林科所郭荫人研究员为技术顾问。考察成员有中南林学院林亲众教授,南岳树木园的技术人员等,于1979年7月12日进入舜皇山山脚的黄木桥,借住在林业工人家里。次日便进行正式考察并采集植物标本。此次的任务是采集木本植物标本400号以上,并揭开舜皇山原始森林的神秘面纱。考察工作十分艰苦,每天生活补助费仅0.4元钱。当时舜皇山不通车,生活物资要步行到40公里外的东安大庙口去买,经常无菜吃,只能喝盐水汤。白糖是特殊供应的,每人每月1公斤。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0-12小时。但队员们没有一个叫苦的,个个干劲十足。有一次林亲众教授在炎井界上饿得晕倒了,吃了点随身带的冷饭团,休息20分钟后,又继续工作。
考察连续紧张地进行了13天,对舜皇山原始林的外围都进行了1次考察,但原始林中心部位,尚无人进入。当地民间有多种传说:有人说林中黑熊、毒蛇、猴子多,容易伤人;有人说从炎井界上有一条直通舜皇宫的古道;穿越原始林中心地带,因林内阴森可怕,危险太多,无人敢走,古道就荒废了;还有人说,舜皇山是迷魂山,人进去了,却出不来。1979年7月22日晚,考察组商议,决定成立一个探险小组,穿越原始林腹地,探个究竟。探险小组由我、林可美、朱健林三人组成。于7月24日挺进原始林腹地进行考察。原始林下密密麻麻长满了南岭箭竹,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沿途只见亮叶水青冈古树上碗口粗的枝条,被黑熊扭转纺织成“摇篮”,它们就在“摇篮”里,自由自在地吃水青冈的果实。这也证明民间传说,确有此事。经过6个多小时艰难跋涉,到达原始林腹地已是下午2点多钟了。我们便坐下来休息,吃随身带的饭盒午餐。我边吃饭边观察四周的树木,发现前面有1株高大的针叶树,是我从未见过的,但未见果实。接着林可美、朱健林发现上方20米处有1株结了果的同样的针叶树,大家喜出望外。忙上树采集球果标本。当忙完这些工作后,已是下午4点多钟了。原始林内,4点多钟光线就暗淡下来了,像快天黑一样。于是三人急匆匆往回走。可是舜皇山原始林内,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朱健林提出,若原路返回,至少要5个小时才能走出去,天黑后,根本找不到路和方向,只能在山上过夜,非常危险。如果走近路,3个小时可走出山,但怕走错路,也有风险。当时决定走近路,行走1个小时后,不幸走错一个山头,走到舜皇山百合江山顶的悬崖上了。真是进退两难,一筹莫展。这时朱健林发现悬崖石壁上有一条宽约30厘米的石缝向山谷下方延伸。三个人便慢慢沿石缝爬行,行到山腰时,石缝没有了,仅有1平方米的小平台,并生长着一株大果花楸树,根系牢牢地扎于石缝中,下面便是90多度深不见底悬崖绝壁了。当时已是下午6点多钟了,天很快黑下来,什么也看不见。大家焦急万分,最后决定用2副采种用的棕绳和每个人脚上的梆腿布条全部连接起来,然后将绳子的一头拴在大果花楸树篼上,另一头捆在下山人的腰上,由朱健林先试着下山。朱抓住绳子沿石壁慢慢下滑,脚刚着地,绳子也用完。下悬崖成功了!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三人惊喜万分。我最后一个下悬崖。但山谷并非安全平地,而是满山沟滑动的乱石坡地,极易跌倒,幸好山谷有不少古木大树,我们艰难地穿行于古木之间,下到百合江山谷底已是晚上9点多钟,回到黄木桥时,快到11点了。郭荫人老先生急得团团转,正组织队员准备火把上山寻找我们。见我们胜利归来,大家欢呼雀跃!
这次探险,有惊无险,收获很大。所采的不认识的针叶树,后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经裸子植物专家傅立国教授鉴定,为资源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 M. H. Wu var. ziyuanensis (L. K. Fu et S. L. Mo)L. K. Fu et Nan Li]这是我省、我县第1次发现冷杉属植物。它是我国分布最南的冷杉属植物之一。资源冷杉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南部植物区系的发生和演变,以及古气候、古地理,特别是有关第四纪冰川期气候等方面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现在资源冷杉已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与国宝—银杉平起平坐。属国宝级植物了。但它面临着绝灭的危险。全国资源冷杉总数不足500株,而舜皇山、大云山原有100多株,现在保存不足50株了。更严重的是天然更新极差,几乎见不到幼苗、幼树,大树正在衰老枯萎死亡,母树结实率低,种子空壳率高。人工栽培难度比银杉还难,希望有识之士,积极开展研究,挽救国宝资源冷杉吧!
—摘自《中华爱国文典》(上)2009.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 作者:罗仲春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罗仲春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