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积极改善社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注重长期和短期效益相结合,调动农户保护自然资源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调动周边社区的农村居民自觉地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并从破坏性利用向持续性利用转变,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与提高生活水平“双赢”的目的。
1、调整产业结构,放弃单一木材生产的产业格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产业结构。对策是毛竹深加工,舜皇山竹类资源丰富,多达18种,引导或直接建立毛竹加工企业,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旅游服务业,利用舜皇山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以及气候舒适宜人的特点,发展生态旅游,带动餐饮、旅馆等服务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通过劳务经济特别是对外劳务输出和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向城镇有序有效转移。
3、结合政府扶贫工程,改善饮水、居住、医疗等社区的基本生活条件。
4、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发展庭院经济,利用良种良法提高农作物单产,逐步改变其传统的耕作习惯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利用舜皇山得天独厚的环境,成规模的发展经济林、药材林、珍稀植物树种苗木培育,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养殖业。
5、培育薪炭林,或引入家庭沼气池技术,以杜绝农户因薪柴需求而造成的对天然林及林内动植物的破坏。
6、设立以农户为对象的小额信贷基金,鼓励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和种养殖业,提高经济收入,从而提高整个社区的医疗和文化教育水平。
7、签订护林合同,让社区群众主动参与到保护事业中来。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