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雷雯娟 郑慧)每到傍晚时分,麻林瑶族乡文化站前面的文化广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聚在一起,跟着音乐节拍边唱边跳,一舞尽,引得围观的群众掌声、欢呼声一片。
这样的场景,在麻林瑶族乡是很寻常的事,目前该乡活跃着1支秧歌队,1个老年体育协会,成员有30余人,农忙之余,数百群众参与其中,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让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麻林瑶族乡的秧歌队成立于2006年,最开始是由麻林村的中老年人利用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自发组织而成,主要是为农闲时节休闲娱乐,后乡党委政府投资10万余元,引导秧歌队深入临近的黄金瑶族乡大龙、金沙等村及莨山镇深冲、黄背等地采风,遍访瑶族长者,编撰完善了《瑶族歌瑶选》,秧歌队开始有组织的排练表演瑶族传统歌舞。2009年,崀山申遗成功,县委县政府提出“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逐年加大了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开发力度,2010年,乡党委政府拆资30余万元将原乡电影院修建成文化礼堂,用于召开大型会议和展示民俗文化,并在文化站前用水泥硬化了一个广场,配备了音响、电视机等设备,供秧歌队排练、村民娱乐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瑶乡的经济发展总量显著提升,瑶胞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仍较为单一,一到晚上或农闲时节,村民们无所事事,打牌赌博风气盛行,一天到晚搓麻声不断。因为赌博,家庭不睦、邻里不和的现象时有发生。上林村有一妇女因赌博输光了辛苦打工赚来用于修建新房的8万余元,一时想不开,竟丢下年幼的子女,孤苦的老人投河自尽了。自秧歌队成立后,村民们有了新的娱乐项目,打牌赌博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乡内的治安明显好转。
2009年,麻林瑶族乡邀请日本专家学者到乡进行文化交流,乡秧歌队表演了《八峒瑶山跳古堂》,获得了日本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同年,《八峒瑶山跳古堂》成功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7月,麻林瑶族乡以庆祝建党八十九周年为契机,举办了文艺汇演活动,全乡15个行政村各派出1—2个节目参加比赛,并邀请县文体局、县电视台的专家点评,村民们载歌载舞将《问瑶乡》、《八峒瑶乡》等一系列极富民族特色的节目演绎得淋漓尽致,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浓郁的乡土民俗文化也登上了大雅之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以《八峒瑶山跳古堂》为题材的歌舞表演《溜溜歌》大放异彩,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在场的国内外游客,引起强烈反响,乡土文化走上世界的舞台。
农民群众也需要文化“大餐”,文化下乡固然好,但来去匆匆,总让人感觉意犹未尽,秧歌队的成立,文化站的修建,让瑶胞们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有了自己的娱乐活动场所,它不仅可以陶冶村民的情操,维护社会治安稳定,还让村民们有了其他收获。
乡党委政府利用比赛、排练的机会,开展金银花、厚朴等中药材种植、水稻育秧、香菇种植、楠竹低改等农业技术培训,结合乡内各项中心工作进行《森林防火条列》、《林业法》、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等政策法规宣传学习,受到村民们的广泛欢迎,通过技术培训、政府引导,麻林瑶族乡现发展金银花、厚朴等中药材3000亩,建成八角、黄沙2个香菇基地,种植面积达300亩,规模上300万筒,实现楠竹低改5000余亩,建成高标准笋竹两用丰产林基地2000余亩,发展各类竹木加工企业14家,引进2家产值上400万元的环保竹炭加工企业,瑶胞们的经济收入得到显著提高。文明的新风正在瑶乡大地吹拂开来。
来源:中国崀山网
作者:雷雯娟 郑慧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