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1号,外婆走了,在我人生最为低迷的时候。
外婆,这个曾有过美丽容貌,却人生几度悲凉,经历了近百年风雨的老人,无论她怎样的苦苦挣扎,还是我们这些后人的恋恋不舍,最终还是逃不过命扑黄泉,那曲终人散的凄惶。
没有人知道外婆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只是当舅舅去给她喂中饭时,才发现她已经没有了气息,她一句话也没有留下,悄悄的走了。
接到舅舅的电话,我放下手头乱得如麻的工作,赶往外婆乡下的家中。看到外婆已经躺到了冰凉的地板上,抚摸着外婆被岁月和磨难风干而枯萎的遗体,握紧她骨瘦如柴冰凉的手,回首外婆的生命历程,我止不住泪如雨下
(一)午夜逃婚,一路长别梦中家园
外婆是南京人,出身在南京市郊区的一个小镇。
十六岁那年,外婆已经出落成一个远近闻名的美丽女子,受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安排,与自己姨妈家的表哥定了终身。对婚事十分不满,同时又具有强烈叛逆性格的外婆,在成婚的那个晚上,她穿着鲜红的嫁衣,乘着天黑逃跑了。没走多远,后面传来一片嘈杂声:“追,快点!”“那边看看。”“这边看看。”“一定要追回来。”
外婆惊恐万状的回头去看,只见黑色的夜幕里,那行走在山路上的火把,像一条翻滚的巨龙,来势湍急,气势汹汹。被抓回去的恐惧,逼得外婆在黑暗中逢山过山,逢水过水,没命似的逃离了村庄。
只是,当时外婆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她这一掉头而去,竟然是一路长别,这个她当时拼了命逃离的地方,却是她后来在异地他乡无数次回望,流尽了思乡血泪,又一生未能回归的故乡。
(二)梦入梅园,改写外婆一世情缘
当外婆再次睁开眼睛时,她的人生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多少年后,外婆无数次的向我们讲述当年的情景:“我从乡下逃出来以后,来到南京市,在一户人家的户檐下,我倒头便睡,第二天醒来时,一双擦得锃亮锃亮的马靴立在在我的跟前,我抬头往上看,只见一个背着斜皮带,挎枪的军人站在我的眼前,那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看的男人。当时我怕他,吓得直往墙角里退缩,他朝我笑,那笑忒温和,他看着我身上的红嫁衣问:‘是逃婚的吧?’我先是摇摇头,然后又想了想,还是点点头。”
就这样,外婆被这个军人收留了,而这个人,却是我国历史上备受批判的一个人,一个被历史定性为民族罪人的——汪精卫。
但在当时,他确实收留了我的外婆,收留了一个逃婚出来无家可归的弱女子。
从此外婆在汪精卫的身边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后来又与和汪精卫外貌十分相似的贴身副官完婚。一年后,生下了我的母亲,蒋介石和汪精卫各赏四百大洋。
这样,生活总算向外婆露出了一丝笑脸。
(三)历史的逆转,铸就外婆人生陷阱
那是外婆生活在梅园时最昏暗的一个早晨,那天,外婆正领着女儿在梅园的草地上散步,勤务兵急急忙忙的走来,叫外婆立刻赶往机场。
到了机场才知道,和汪精卫一同去往日本的丈夫提前回国了。来到机场的还有汪精卫的家人,他们一个个神情庄严肃穆,外婆正在凝虑之时,飞机已经落地,随着机舱的门被打开,地上的人哭倒一片,外婆猛然顿悟,出事了。一经打听才知道,汪精卫在日本遇害致死。
外婆一路拨开人群,她要看个究竟,她不相信事实,但她又不能不信。
作为亲历过汪精卫之死的外公,将汪精卫遇害的全过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才知道汪精卫是为挽救十万民工的生命而死,面对现实,外婆只能痛哭不已,哭这个曲线救国已经宣告失败的冤魂,哭这个曾经改变自己命运的男人,哭这个恩人。
汪精卫下葬之后,全国人民对他的声讨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外公感觉在南京再无宁日,也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他果断决定立刻带家人回自己的湖南老家。
外婆被这一突然的决定怔住了,她愣愣的望着外公:“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去看妈妈,看我的兄弟姐妹。”
外公考虑当时时局混乱,自己也背着汉奸的骂名,一家人的生命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就极力劝解外婆立刻离开南京,日后再回家乡。
就这样,外婆又一次经历人生的重大改变。
像是一场梦,外公领着外婆在战火纷飞中逃离了南京城,离开了外婆心心相惜的梅园。
(四)再再回首,人生几度悲凉
仿佛只是一个瞬间,外婆从那天堂般的梅园掉到了一个陌生的小山村里,这里居住着一群贫穷的山民。他们一个个奇特的模样,用怪异的眼光愣生生看着外婆这个远方的女人,外婆的到来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心,村子里惊起了一阵阵猜忌的波澜。
过惯了阔太太生活的外婆,初来乍到,四顾茫然,心中难免升起一种失落与飘零感。
由于外公曾任汪精卫大汉奸的贴身副官,在那唯成分论的年代,外公被划成了反革命,就连外婆在村子里也整天招人唾骂,不管是大人、小孩、流氓、地痞、甚至那些连话也说不清的傻子或者精神病人都可以指着他们大骂:汉奸!过着人人都可以欺负的低层人的生活。村里人并不知道外公外婆他们做过怎样的坏事,但他们通过这样的谩骂,可以体现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政治觉悟。
黄昏降临时,周围的群山围成了一个铁桶似的,村子里已升起了袅袅炊烟,牧归的牛羊悠闲的叫唤着回家来了,农妇们三三两两的在小溪边洗刷着劳作归来换下的脏衣服,聊着他们永远也聊不完的家长里短。
出工的外公还没回来,外婆抱着年幼的女儿坐在家门口的石坎上,望着那黑洞洞的家门不敢进屋。一条羊肠小路在夕阳下游走在远处的山腰,牵引着她如丝的心绪,她仿佛不属于眼前的世界,心早已离开了这个村庄飞回了南京。那被千山万水隔断的思乡之苦来得温柔,来得缠绵,一如身边慢慢降临无法驱散的黑暗,在不知不觉中沁入她的骨髓,渐渐的,全身冰凉。
常常在这个时候,外公拖着一天劳作的疲惫回来了。她拉着外婆的手,回到那破烂不堪的家,点亮那如豆的油灯,然后又忙碌在灶台前,默默地为外婆做着晚饭。
而坐在灯晕里的外婆,还要把憋了一天来的怨气婆婆妈妈的朝外公发泄:“我们什么时候回南京?” “这种鬼日子我是一天都过不下去了。”
外公不说话,只是尽力而为的为外婆做一顿好饭,然后摆到桌子上,又一个劲的将一些好吃的夹到自己老婆和女儿碗里。看着一言不发的外公,这个时候外婆就会发脾气“你说话呀!”
可怜的外公,其实他那低垂的眼光早已告诉了外婆:我真的是没有办法,现在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们还能回南京吗?
外婆就会在外公坚实的肩头又捶又打,直到她闹得的气急而泣。外公还是好言相劝:“佑君,别哭了,伤了身子,我们只怕一辈子都回不了南京了。”
好不容易外婆停止了哭泣,泪,却又从外公的眼里滑落,这个坚硬如铁的男人,这个在战场上都不曾流过泪的男人,这个英雄!
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还有什么比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的男人,在面对自己女人最强烈的愿望,却又无法为她实现更为痛苦的呢?
更何况那种日子当时根本就看不到尽头。
可外婆不死心,她开始上山劳动了。她的心里憋着一股蛮劲:要么挣钱回南京,要么就累死在这里。牛马般的劳动让她娇嫩的皮肤层层裂开,渗出鲜血,可她还是照常出工,毕竟南京有她的家人,有她做梦都想回去的梅园,那是一个离她心脏最近却又远在天边的地方。她的整个精神世界都被回南京的愿望牢牢的控制了,她变得像一头无法驯服的烈马,在那牢笼般的村子里躁动不安,左冲右突。
几年下来,外婆终于攒够了回家的路费。这个时候,外婆累得真的只剩下一口回南京的气了。可外婆还是决定,就是爬也要爬回南京。
一个夏日的凌晨,外婆换上了几年不穿的旗袍,偷偷地拿上仅有的路费,悄悄的一个人摸黑离开了家。当他穿过田垅,过了小桥,来到对面的小路上,再回头去看晨曦中的家时,外婆一下子瘫软了下去:外公领着三个孩子静默的站在家门口。看见回头张望的母亲,孩子们哭喊着:“妈妈!”纷纷向外婆奔去。
外婆暂时留了下来,可回南京的愿望盘恒在心中依然不死,时不时的在她脆弱的心灵萌动。
(五)外公离去,是外婆一生的疼痛
人,往往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几年后,外公因病去世了。
当时外婆和我的母亲正身患疟疾,整天冷得发抖。外婆和孩子们一起把外公平放到地板上时,她还是没有落下一颗眼泪,孩子们也不哭,看着地上的父亲睡着了一般镇静。
这时,外婆突然抄起一把砍柴的大砍刀,疯狂的将家里所有能砸碎的东西全都砸烂。外婆的精神此时已经极度的崩溃,她已经不想活了。
这时,当时才十七岁,一直在墙角瑟瑟发抖的我的母亲勉强站了起来,安抚着年幼的弟妹,照顾着绝望的母亲,处理父亲的后事。
那是一种怎样独立苍茫,孤苦无依的光景啊?
(六)继外公出现,点燃外婆生命的心灯
是外婆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同村一个男子再次走进她的的内心世界。
那是我的继外公,一个勤劳善良的男子。他是本村许多年轻女子心仪的对象,可他偏偏爱上了有三个小孩,又是汉奸家属的外婆。他们的结合是经历了许多压力的。可继外公还是义无反顾的来到外婆家,当起了三个孩子的父亲,且终身从未生育。
一直到有了我们,我感觉到了他的温和与善良,继外公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好男人。
(七)孤掌难鸣,外婆的赘述全中国无人倾听
“他是一个背负着许多骂名的好人。”这是外婆对汪精卫最淳朴的评价。也是对外公一生追随汪精卫的一种最完全的认同。
然而,外婆是孤独的,她一个人认可,全中国的人都在反对。
就连受尽了“汉奸”骂名的我们兄妹也会嘲笑外婆的痴傻,恶作剧般的反驳:汪精卫是汉奸。外婆就会抓起常备的竹条追打我们,但被生活折磨得弯了腰的外婆,追一阵便累的直喘粗气,常用一只手撑着膝盖,一只手反过去不停地捶打着那永远也直不起来的腰背。然后自己找一条矮凳坐下来,止不住老泪纵横,在她那布满沧桑的老眼里,眼泪像排着队似得往外涌。看着外婆坐在小凳上哭泣的样子,我曾强烈的憎恨过她,恨他的软弱,恨她的放不下,可看到她低头哭泣时一头花白的乱发不断的颤抖,我们的心一下子软了。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不闹了,远远地围着外婆,仔细的听她下面的述说,外婆就会没头没脑的抹一阵眼泪,又说诉说一阵:“他是曲线救国,他没有卖国。”“他在庐山与蒋介石握手时曾说:你做民族的英雄,我做民族的罪人,只要能救国。”“你们外公和他长得一模一样,他们都是美男子,我们经常在梅园散步,他们谈论的都是如何救国的大事,历史一定要还他一个公道的。”“他还是我的恩人,我还要到汪精卫的坟前烧一炷香,。”这些话我们都听累了,也不懂,但外婆没有说累,而且言辞绰绰。
我们就这样被她强迫着一遍又一遍地倾听。
有时候,看着我们什么都不懂的神情,外婆会一人走到房里将门反锁了,她一边哭,一边骂:你们这些该死的,你们都走了也不带上我。
听着外婆的数落,我们好害怕,好怕有一天没有了外婆。我们兄妹几个就会在门外哭的哭,喊的喊,外婆总是在这个时候打开房门,将我们几个揽进怀里。
继外公若是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把我们拉开,然后走到柜子里找一些糖果把我们哄出去玩,然后坐下来,轻言细语的安慰外婆,是继外公的体贴与关怀支撑着外婆走过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思念的岁月。
直到继外公去世后,外婆反而安静了,从此外婆的屋前埋葬着她的前夫,屋后埋葬着她的后夫,她与两个男人的距离是那样近,近到几分钟就能走到他们的坟前,她又离他们那样远,远到永远不能相见,我不知道外婆每次出门劳作路过他们的坟前时,是一种怎样的心灵怆痛?
接下来的日子,外婆也八十好几了,她再也不提起过去和回南京的事了,一个人整日的发呆。她干枯的生命独自斜在那古老的村子里,成为一道孤独、寂寞、沧桑的风景。
后来,我们慢慢的长大,离开了外婆。在日后的生活中我们开始慢慢的懂得了外婆。外婆一方面在走投无路的时候被汪精卫收留,又长期在她身边生活,她比常人更了解汪精卫优秀的一面。对他充满了感恩与敬仰。另一方面,她又承受着历史对他全面否定的政治压力和心理压力。在她的心里对汪精卫的评价充满了情绪化,虽然铁证如山,但却有失人性的客观,有失公允,有待矫正。然,精忠报国与卖国求荣,全由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来分别,并由此划分。怎管你心中有千万个理由。外婆在孤独的等待着,并为此而深深苦恼着,但她一生未能如愿。
外婆的一生是积郁的一生,是苦痛的一生,是绝望的一生。其实作为外婆的孙女,我们的血管里也同样涌动着外婆那多情和纯情的血液,我们也拥有着外婆那种特有的弱点和优点。
(八)橘树花开,外婆长眠于她辛勤劳作的桔园
外婆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最后一次去看她时留下的:“我要找你的哥哥姐姐去了。”(两年前我的哥哥、姐姐去世。)我不知道她为何不说去找外公和继外公他们,这样两个为她付出一切先她而去的男人,在他的心里到底留下怎样的印痕?也不说到汪精卫坟前烧一炷香的愿望。她什么都不愿再提了,也许她真的累了,她想不动了。
她已坦然的接受了命运野蛮的安排给她的一切,她认命了。
我开始惊叹,无论怎样强烈的愿望在岁月的打磨中终将会抚平,变得那样的心平气和,那是中国上千年专制对人的奴化的一种异样而心惊的沉寂。
一个月后,她悄悄地走了,她带着一生的遗憾,一生的屈辱,一生的坎坷,离开了这个给她无限感慨,也一生没有看懂的世界。
在送外婆登山的早晨,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前来送葬的乡亲很是不解,连日晴好的天气,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呢?我披着雨衣长长久久地跪倒在雨水里,我想,那应该是外婆梦回南京憋在心里一生未曾流下的眼泪,化成的倾盆大雨,在外婆离开尘世之际狂泻一气。
那是苍天与大地对一个饱受磨难的生命最后的解读与敬畏。
是啊!外婆再也回不了南京了,最终长眠于她生前辛勤劳作的橘园,永远留在了这个她一生拼了命都想挣脱,却未能挣脱的山村。
回去的路上,我看到橘树花开了,每年的秋季,金黄的橘子还会如期挂满枝头,而我的外婆再也不会在橘子红了的时候,搭着班车驼着背来到城里对我说:书玉崽,到乡下去吃橘子了。
也许,外婆已经去往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或者是回到了南京,回到了梅园,见到了她苦苦思念的故人,那里没有汉奸,没有卖国,只有独立、自由、充满人性光彩的世界……
作者:郑书玉
编辑:redcloud